民報》評論的並沒有錯,引進美**事顧問團,本來就有軍權旁落的威脅。只不過他們並不知道具體的合作細節,不知道我們已經對此有了周密的防範。真要為了這事就封了人家報社,未免有點因哽廢食了。”
張凱泰一臉無奈,道:“那該怎麼辦,就任由他們這樣胡亂報道不成嗎,民間現在的反應可有點大啊。”
曾紀澤沉思片刻,道:“依本王看,咱們也應該有一家屬於政府名下的報紙,以之及時的向民眾解釋政府的某些政策,消除不利的影響,這件事就由你來辦吧。”
曾紀澤的決定也算是一個解決方案,張凱泰也能接受,便道:“既然如此,那咱們創辦的這家報紙,該叫什麼名字呢?”
曾紀澤不假思索道:“本朝國號大明,那這份報紙就叫《明報》吧。”
第一百五十二章 滅滿
八月十五日,隸屬於大明江蘇省政府的《明報》正式成立,創刊第一份報紙,即以頭版頭條刊登了大明朝廷關於處置境內滿人的公告。
公告中稱:從公告發布即日起,大明境內的滿人貴族、官吏、兵丁,一律被徹銷其職位、封位,降沒為庶民。各省各市各縣政府,必須立即對轄內滿人展開清查,沒收其一切財產。
與此同時,迅速召開各種形式的批鬥大會,鼓勵漢人揭發滿人的罪行,對有罪者,將降沒為官奴,由官府統一發配,從事各種官屬苦力。
對於罪大惡極者,當立即處以死刑。對於無罪,且宣誓效忠大明者,則允許其以庶民身份,繼續在大明境內生活,但將剝奪其教育、科考、從政、經商的權力,且不允許其擁有土地,只准從事最低層的僱傭勞動工作。
這份公告是在南京之時,曾皇與眾大臣們討論之後得出的針對滿人的最後方案,當時曾皇主張“以德報怨”,對境內的滿人採取寬容政策,只要其宣誓脫離滿清統治,效忠於大明國,則不對其進行任何形式的處罰。
但曾皇的本意遭到了曾國荃、鮑超再加上曾紀澤的極力反對,曾紀澤的理由是:大明創立的口號之一便是“驅逐胡虜,恢復中華”,這個口號最大的作用就是調動漢人的反滿仇恨,用民族主義的大旗將全中國的漢人聚集於大明麾下。
所以,無論境內的滿人有沒有罪,是善是惡,都必須對他們採取懲罰,非如此,則不能贏得漢人的擁護,激勵他們報仇的血性,讓他們從消滅滿人的過程中看到可以獲得的利益。
曾國荃地觀點則是既然已經跟滿清朝廷決裂。那大明境內的滿人便是大明的敵人,所謂斬草要除根,為免留有隱患,這些滿人必須統統殺光。
鮑超的意思跟曾國荃基本相當,他三人的理由雖然不盡相同,但對如何如置滿人這件事上,卻是難得的一致。擁立四大臣之三異口同聲,曾皇自然沒有辦法拒絕。只好授意他們進行商討,在經過了一個多月的討論之後。這份公告最終昭告於天下。
由於《明報》有政府的後臺,故其雖然創立較晚,實力與規模卻是其他報社所不可比擬地,其分社遍佈于徐州、蘇州、淮安等江蘇要地。使得該報在江蘇省銷量達到10萬之巨,而公告的精神也得以迅速地傳遍江蘇鄉村與城市。
與此同時,各級政府也接到了朝廷下達的旨意,要求他們限期完成815公告所指示的內容,於是,一場轟烈烈的“滅滿”行動率先在江蘇省展開。
太倉縣。樹灣村。天剛放亮。地主那隆便被大門外地吵鬧聲驚醒。他將身邊熟睡地小妾小芬推醒。不耐煩地命令道:“你去看看。是什麼傢伙大清早晨地在老子地門外大吵大鬧。我看他是活膩了。”
小芬睡眼惺忪地下了床。披上衣服出了臥房。她迷迷糊糊地走到院子裡。卻見七八個家丁正在用木柱子頂門。外面似乎聚集了好多人。一邊沒完沒好地狂敲著門。一邊破口大罵個不停。
“李管家。外邊這是鬧什麼啊。吵死人了?”小芬向正在指揮著家丁們地中年猥瑣男大喊。
李管家屁顛屁顛地小跑過來。皺著眉頭說道:“四奶奶。可不得了。那些個佃戶們都造反啦了。這些窮鬼說是朝廷下了令。要把老爺拉出去批鬥。”、
小芬吃驚不小。忙道:“老爺早把辮子也剪了。咱家可是安安生生地忠於新朝廷地。他們這定是胡說八道。”
李管家嘆了一聲。將手中地那份《明報》遞了上去。道:“四奶奶你看看吧。這是朝廷新下地公告。專門是要對付老爺這樣地滿人地。”
這小芬本是村裡的一個農家女子,只因家裡欠了那家的高利貸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