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部分(2 / 4)

小說:一八六一 作者:老是不進球

約。

所以,曾紀澤為此特別提出了一個“白話文”的概念。既在官辦的種種學校教育中,逐步減少古式行文,使用更接近於日常生活的語言,但又不是完全的口語化,而是經過文學修飾後的新文體。

容閎對此非常贊成,倒是馮桂芬提出了質疑,他道:“我中華語言精深博大,貴在文詞浩瀚,句式精練簡達,若是將之貿然廢之,似乎是對我中華語文化的一種毀損。臣以為還得三思才行。”

容閎道:“王爺剛才也說了,並不是廢棄古文,只是在低階別的普教中以白話文代替而已,但還要適當的保留要求較低的古文教育。我想,我們普及全民教育,目的並非是讓人人都成為可以考取功名的書生,而是讓全民脫離文盲水平,整體提升文化層次,整天學習之乎者也,對此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吧。”

馮桂芬雖然是開明之士,但他本身也是文采出眾之輩,儘管容閎的解釋已經很明確,但他對此仍採取保留態度。

“本王早就說過,我們搞革新,很多事都要摸著石頭過河,至於這白話文的語言改革是否合適,那就讓事實來證明吧。”曾紀澤這個“試點省”的油頭實在是好用,每每遇到眾口難一的舉措時。他大可推以“試用”地名義強行推行,管他三七二十一。先生米煮成熟飯再說。

繼白話文之後,曾紀澤又推出了“拼音標註”計劃。即引入英文的26個字母,作為漢字地語音標註,使小學的識字教育更加簡單化。

當然,這一套拼音計劃曾紀澤完全是照搬後世而來,除了他自己。沒人能知道那2個小寫字母該如何讀。所以曾紀澤不得不暫時做了容閎等人地老師,像教三歲小孩子一樣,教他們會熟念那26個字母,並將各字母的組合規則,發音模式教授給他們,然後再由他們傳授更多的人。同時編寫相應的書籍,為既將進行的小學義務教育提供教材。

為了配合白話文地推廣,在曾紀澤的授意下。《明報》特別推出了“文教副刊”,每七天一期。刊登一些用白話文寫的各種型別的文學作品。

文教副刊最初的幾期並未引起太大的反響,人們對於這種以新手法寫地文學作品除了感到新奇之外。並未給予太多的關注。這是因為在當時,一般願意閱讀文學作品的人群。大多是有相當文化水平地人,而作為普通人,即使會識字讀書,也對所謂的文學作品沒什麼太大興趣,而這些人恰恰才是白話文地主要推廣物件。

“文教副刊”在沉浸了幾期之後,忽然之間大放光彩,在接下的幾期中,銷售額急劇攀升,短短一個月時間內,竟已達到主刊銷售額地三分之

這一切地變化。源於一個署名叫做“金不庸”地作者。在副刊中發表了名為《射鵰英雄傳》地長篇武俠連載。

該小說第一回風雪驚變中寫道:

錢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無窮無休地從臨安牛家村邊繞過。東流入海。江畔一排數十株烏柏樹。葉子似火燒般紅。正是八月天時。

那說書人道:“可是那金兵佔了我大宋天下。殺人放火。**擄掠。無惡不作。卻又不見他遭什麼報應。只怪我大宋官家不爭氣。我中國本來兵多將廣。可是一見到金兵到來。便遠遠地逃之夭夭。只剩下老百姓遭殃。好似那葉三姐一家地慘禍。江北之地。實是萬千萬萬。便如家常便飯一般。諸君住在江南。當真是在天堂裡了。只怕金兵何日到來。正是:寧作太平犬。莫為亂世人。”

郭嘯天……

這《射鵰英雄傳》。乃是以白話文所書。講述地是南宋背景下。一代大俠郭靖曲折離奇地成長經歷。書中所描述地武俠世界。神奇詭異。充滿了不可思議地幻想。該書所描繪地歷史。又同樣可以激勵大明地臣民。為不成為第二個南宋。要奮起保家衛國。

《射鵰英雄傳》的連載,開創了大明文學史的一個里程碑,同樣使《明報》的銷售量一舉超越了整個江蘇所有報紙的銷售總量,當時報紙業有一句話叫做“射鵰一出,誰與爭鋒。”

毫無疑問,這位金不庸的作者,自然便是吳王曾紀澤。

曾紀澤意識到,只有將白話化的普及寓教於樂,才能使廣大民眾以娛樂的心態去接觸,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新的思想,形成新的閱讀習慣。而那種純粹以說教形式的教育,顯然是站在一種統治者高高在上的姿態來對待萬民,本身就極易遭到抵制。

至於這《射鵰英雄傳》,自然是源於後來的一位著名作家,他的諸多作品,曾紀澤在讀初中時就讀了不下數十遍,這麼多年過去了,雖然完整版本他不可能記住,但大體的走向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