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清寂點頭,忙道:“眾所周知,‘道先,儒後,佛次之’。不論貴族還是百姓,多是通道,鮮少有信佛的,故平常都是道觀香火鼎盛,卻少有寺廟能像這梅花庵這般厲害。”
崔清寂接著就娓娓道來:“其實早在十五六年前,梅花庵也沒有而今日這樣香火,更沒有般滿山紅梅景緻,什麼福地之說。二十多年前的梅花庵就是在荒山裡的一座小廟,裡面有十幾個尼姑,清貧得很。當時的住持永安師太的師傅就叫梅花師太,有一身功夫,卻不知是從哪兒而來。後來梅花師太帶著永安師太外出化緣,卻半路身死,永安師太回來之後,說梅花師太死前遺言令她做住持。永安師太在庵內本就是梅花師太最為看重的愛徒,再說當時庵裡也沒幾個人,大家都十分和睦,也就沒人計較這些。再後來永安師太當了住持之後,便忍不了庵內窮苦,想了很多法子要把梅花庵壯大。
當時長安地界有一位十分有名的道長,青山觀的張玄真,永安師太便想法子和他相見,欲從他那裡的一些良方,以改變梅花庵的境況。這滿山的紅梅就是張玄真出的主意,讓她把山開荒,栽種梅花。
還有梅花庵為福地一說,其實也是從張玄真的口中說出去的。據說那時候,只要是有人請張玄真做法瞧風水,必然要讓其在梅花庵折幾枝紅梅回去晦。理由便是這梅花庵所在是風水福地,聚了人間靈氣,折枝插在家就可有助改運之效用。這富貴人家來求梅,哪裡會空手來拿,總要給梅花庵一些表示。
如此五六年過去,梅花庵便漸漸壯大起來,也成了人人口中的福地。再後來滿山的梅花越長越好,成了一景,就有更多人慕名而來。時間久了,大家也就只記得‘果’,不追究‘因’了,都只知道梅花庵是福地有好看的景緻,其山上的梅花帶著改運的靈氣,每年求幾枝插在家裡,總不會有壞處。
“那這張玄真為什麼要如此幫襯梅花庵?”李治不解問,“這可不是一個小人情,一般人沒這麼好心。莫非只是因為這位道長仁愛,而梅花庵也確實如他所言是福地?”
“真要是如其所言,這梅花庵是難求的好地方,集天地靈氣。以他當時的能耐,他完全可以把這塊好地方佔為己有,在此處好生修行。對於一名道士來說,還有什麼會比他認為最好的修行之地更重要的?”崔清寂提出自己的質疑,隨後他又和李治道歉,表示自己並不太相信這位道長是出於‘仁愛’,做了這麼大的情面給梅花庵。
“不錯,天下苦眾那麼多,他唯獨只幫了梅花庵,這其中是有蹊蹺。”李明達質問崔清寂,“你又是如何知道這訊息?”
崔清寂:“也是巧事,當年梅花庵的十幾個尼姑裡,有個叫遠安的尼姑,還俗之後沒有生計,就賣身去我家做了家僕。今年剛升到我母親身邊,做個小管事,剛巧是上元節的時候,聽說母親要派人去梅花庵裡折梅,她才道出這段過往。”
“那她為何要還俗?”李明達問。
崔清寂忙道歉,表示自己應該早解釋這點,“因為急於告知訊息,倒是把這些緣由都給忘說了。當時永安師太和張玄道長來往過密,庵裡的幾個尼姑見了,難免有風言風語。當時庵裡有個荷花師太,是梅花師太的妹妹,喊著永安師太敗壞風氣,就欲和大家商量,奪了永安師太的住持之位。永安師太當天就真走了,但次日夜裡庵裡就遭了匪盜,幾個尼姑都被拿去發賣。只有遠安她半路上假裝鬧肚子,得機會從路邊跑進了山裡,這才躲了一劫,後來就到了我家。
再後來她看到永安師太又回了梅花庵做住持,還找了些不少窮苦人家的孩子當尼姑給她撐門面。遠安本是不服,想要去府衙告狀,卻剛巧見了玄真道長剛從京兆府做法出來。遠安知道自己人微言輕,又無憑無據,怕是鬥不過他們二人,遂歇了心思,只求自己能苟活罷了。”
李治聽得咋舌,“竟還有這等事情,這哪是自詡要有菩提心的出家人該做的事!”
崔清寂立刻道,“倒也並非是所有出家人都如此,多數是好的,但難免裡面會有幾個壞籽的。”
李治點點頭,贊崔清寂看事情全面,轉而又冷笑嘆永安師太:“先前瞧著她一臉慈眉善目的模樣,言談也是溫良謙恭,還以為是個德高之人。沒想到啊,真沒想到,這永安師太會是這種人。
兕子,我們兄妹真是錯來了此地。大哥也是,把咱們母親的祭壇選錯了地方。”
“祭壇設在哪兒都無所謂,要緊的是我們做兒女的心意。”李明達立刻糾正李治道。
李治愣了下,連聲應是。
崔清寂聽到李明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