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鳴,你的意思我明白了。不過,這次雖然擊潰了白羊王,斬首數量卻有限。如果再分給他一些,我們就不夠了。”李廣盯著梁嘯的眼睛。“我可以再等一等,將士們怎麼辦?讓他們把辛辛苦苦砍下的首級送給別人,恐怕不太容易。”
梁嘯連連點頭。他正是知道不容易,才急著來找李廣。等李廣把話放出去了,那事情就不好辦了。
“將軍,兄弟們的心情,我能理解。可是將軍也要替程將軍及他的部下想一想,他們同樣付出了重大的犧牲。如果因為斬首數量不足,最後只能看著我們領功受賞,下一次,他們還能這麼主動配合我們嗎?”
梁嘯苦口婆心,再三分析。“將軍,這一戰的目的本來就不在斬首多少,而是為了奪取河南地。沒有步卒的配合,我們就算擊潰了匈奴人,也很難守住河南。如果先勝後敗,哪來的軍功?”
李廣單手抱胸,摩挲著鬍鬚,沉吟不語。
按漢軍的軍功制度,非功不能封侯,可是要立軍功絕非易事。通常來說,有三個必要的條件:
首先,要打勝仗,戰平或者打了敗仗,斬首再多也沒用。
其次,斬首數量至少過千;低於這個標準,升爵有機會,封侯不可能。計算斬首數量的同時還要考慮傷亡,如果傷亡和斬首數量相當,斬首數量再多也沒用。
最後,斬首數量還要和兵力相匹配,通常要在兵力的三成以上。比如統領一萬大軍征戰,淨斬首數量如果不足三千,封侯的可能性也非常低。
綜合這三個條件,要想取得軍功,有幾個必要的條件:
首先,要有資格統領足夠數量的大軍。匈奴諸王至少有兩萬騎,沒有足夠的兵力優勢,一旦遇到匈奴人,不敗就是天幸了,哪裡還有取勝的機會。
其實,在保證取勝的條件下,傷亡不能過大,否則也是白忙一場。
最後,還要有足夠的淨斬首數量,至少超過兵力的三成。
李廣、程不識駐邊多年,為什麼一直沒能封侯?朝廷奉行黃老之道,不準主動出擊是一方面,兵力不足才是最根本的問題。邊郡太守最多隻能統領萬騎,根本無法形成對匈奴人的兵力優勢,豈能取勝。立功封侯?能不吃敗仗就算不錯了。
所以說,這次出征,不管是對李廣來說,還是對程不識來說,都是畢生難得的封侯機會,他們第一次有機會指揮足夠的兵力。
可是,對程不識、韓安國來說,騎兵數量的不足依然是他們封侯的最大障礙。一旦形勢對匈奴人不利,匈奴人就會脫離戰場,他們追不上匈奴人,很難取得足夠的斬首數量。
有這個條件的只有李廣。所以韓安國、程不識和匈奴人糾纏了這麼多天,依然封侯無望,而李廣卻後來居上,一下子砍夠了足夠的匈奴人首級。
可是話又說回來,如果沒有韓安國和程不識牽制匈奴人,李廣能取得這樣的勝利嗎?特別是程不識,如果他不主動出擊,牽制白羊王至少五千以上的兵力,李廣就算依然能取勝,恐怕也是慘勝,能不能湊夠足夠的淨斬首數量,還是要打個問號。
李廣沉默不語。
梁嘯盯著李廣的眼睛,心臟怦怦亂跳。他知道李廣為難,如果分一部分首級給程不識,不僅他封侯的希望渺茫,也沒法向麾下的將士交待。那些粗漢可考慮不了那麼多,誰想搶他們的功,他們敢拿刀砍人。
該說的已經說了,決定權在李廣手上。如果李廣不肯,他也沒辦法。但接下來的仗恐怕就不好打了,誰願意替人做嫁衣?不扯你後腿就不錯了。
李廣臉色變幻,思索良久,長嘆一聲:“伯鳴,你說得沒錯,我不能佔老程的便宜。大丈夫立世,有恩報恩,有仇報仇,不能見利忘義。軍功雖然重要,卻比不上我的清白。”
梁嘯大喜,躬身一拜。“將軍高義,小子佩服。”
第402章乘馬步卒
梁嘯陪著李廣來到程不識的大營。一見面,李廣就搶上兩步,拉著程不識的手用力搖晃,朗聲大笑道:“老程,這次打得痛快吧?”
程不識不答反問。“老李,你這玩的是哪一齣啊?一萬五千騎擊潰匈奴人兩萬騎,而且勝得如此輕鬆,真是讓人大開眼界啊。不瞞你說,剛聽到訊息的時候,我可是為你捏了一把汗呢。”
李廣笑得更加開心。“老程,你的情意,我領了。不瞞你說,這不是我的主意,是這小子的主意。”李廣將梁嘯拉到程不識面前,毫不掩飾眼中的欣賞。“迫降休屠王之後,我們奪取了三萬匹匈奴戰馬。依我的意思,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