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部分(2 / 4)

小說:大漢箭神 作者:老是不進球

看?”

司馬談一邊抹著汗,一邊說道:“陛下,如果真是這樣,那幾顆星的定式也許就吻合了。”

天子眉毛微挑。司馬談答非所問,卻讓他徹底鬆了一口氣。如果真如司馬談所說,結果應該和梁嘯說的差不多,淮南王的辯駁只會證明定式的準確,而不是推翻定式。想到諸王的反應,他不由得冷笑一聲。這幫人根本沒搞清狀況,最後不過是空歡喜一場。

天子心中大定,興趣盎然的聽講。

果然,淮南王隨即在新資料的基礎上進行了推導。具體的問題比較複雜,很多人其實聽不懂,也不關心,但是他們都聽懂了結果:司馬談的結論不準確,大有商榷的餘地。相比之下,擁有新式千里眼的淮南王說話更有底氣。

最後淮南王說了一句很自信的話:我雖然不敢說我已經掌握了天道,但是我相信,在對天道的表達上,我比司馬談更有資格。

很多人對前面的推導似懂非懂,卻聽懂了這一句。或者說,他們自以為聽懂了這一句,自然是興奮不已。他們不約而同的將劉安的自信歸功於新式千里眼,擁有新式的千里眼,就能看到更多的星辰,在天道這個問題上就更有言權,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能現對天子不利的證據。

我應該擁有一具千里眼,而且是最新的那種。

不僅是心有異念的諸王如此想,就連沒有這種想法的人都覺得千里眼是個好東西。不想害人,至少也不能被別人害。如果在天道上沒有一點言權,豈不是任人宰割?

講座在一片譁然中結束,劉安親自送天子出門。天子和劉安並肩而行,言語從容。“王叔的學問越來越精進了,可喜可賀。”

“陛下過獎了。臣比較清閒,不用關心那麼多政務,有的是時間,再加上府中同道之人甚眾,互相啟,故常有新知。太史令雖潛心學問,但事務繁雜,又是獨自揣摩,自然沒有臣這般容易出成果。”

天子連連點頭。淮南王這句話說得實在,而且也讓他安心了不少。

“做學問其實有時候和行軍作戰差不多。”劉安一說到做學問,就不免有些得意忘形。“除非某些特殊情況需要天才般的巧思,大部分時候還是人多更有優勢。譬如河西之戰,眼下雖然捷報頻傳,可是臣依然覺得並非萬全之策。特別是李广部,以萬騎出徵,風險太大,如兩者相鬥,終究是力強者勝。故,能用眾力者強,此高皇帝所以得天下也。逞匹夫之勇敗,此項羽之所以失天下也。”

天子忍不住笑了起來。“王叔所言有理,這的確是千古不易之理。淮南王府門客三千,實力之強,放眼天下,恐怕也難找到敵手。王叔,你是不是覺得很寂寞啊?”

被天子一噎,劉安自知失言,尷尬不已,滿肚子的高見也說不出來了。

天子哈哈大笑,拱手作別。

諸王卻沒有走,他們圍著劉安,心機深一點的,以討論學問為由問東問西,性子直一點的,乾脆就問千里眼多少錢一具,我打算買兩具回家玩玩。

劉安大喜,一一解釋。

竇嬰卻沒有多留,他很快離開了淮南邸,來到河間邸,探視河間王劉德。

劉德已經醒了,只是身體還不太好,得知竇嬰來訪,他掙扎著坐了起來,到門口相迎。竇嬰快步走了進來,搶上前去,扶著劉德,笑道:“大王身體有恙,就毋須多禮了。”

劉德虛弱的笑道:“動靜以禮,君子慎獨,這是聖人的教訓,我豈能例外。”

竇嬰笑笑,扶著劉德到榻上躺好,自己將坐席拉了過來,憑榻而坐。“諸王之中,大王的儒學最為深厚。可是,臣卻覺得,大王的學問還在簡帛之上,未至不惑之境。”

劉德吃了一驚,連忙坐起,掙扎著下榻。竇嬰伸手將他按住。劉德惶惶不安。“小王愚鈍,雖日夕警惕,還是不能自全,如今禍從天降,還請竇公看在當年曾在竇公面前受教的情份上,指點一二。”

劉德是孝景帝次子,他的長兄劉榮做太子的時候,竇嬰是師傅之一,負責教授劉榮為政之道,主要就是儒家學問。劉德旁聽過一些,與竇嬰有幾分師生情誼,這才有此說。在他看來,竇嬰在這時候第一時間來見他,自然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

竇嬰笑笑。“不是你的錯。”

“籲……”劉德鬆了一口氣,隨即又苦笑道:“能得竇公此言,我就算有了一線生機。”

“這恐怕未必。”竇嬰摩挲著榻邊,又瞟了劉德一眼。“無罪而誅的事,又不是沒生過。如今的廷尉掾張湯慣於玩弄法令文辭,比當年的郅都還要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