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什麼,聳拉著肩膀,轉身坐到陸儀對面,端起剛才那杯茶,抿了一口。
“不從朝中動手,這兩浙路能怎麼理?羅仲生是姑婆親點的,鄭遠志和林明生,哪一個是能你動手清理的?就算是個小縣縣令,你能動得了哪個?”金拙言也坐過去,毫不客氣的說道。
秦王捏著杯子,慢慢抿著,好象沒聽到金拙言的話。
金拙言一臉嫌棄的將陸儀沏的那杯茶推到一邊,自己動手沏了杯茶,端起來又放下,“你剛才說的,我一會兒就打發人去跟阿爹說一聲。”
………………
書院每半個月休沐一天,半個月後,休沐日,秦先生接了李文山出來,和他一起沿著西湖逛了半圈,在一家清幽安靜的茶坊裡坐下說話。
“……邸抄上,都是些塵埃落定的事,這一陣子,你大伯經常讓人捎信兒過來,最近朝中有些不大不小的變動,計相金延智乞了骸骨,他也確實年紀太大了,過了年就七十有六了。太子薦了趙長海,金相附議,這計相,大約就是趙長海了。”
秦先生和李文山不急不緩的說著朝局變動,李文山聽的十分專心。
“趙長海今年四十九歲,永嘉七年進士出身,少年得志。趙家是明州數一數二的大商家,家裡有兩三支海船隊。也是以擅理財貨著稱,這計相,他擔得起。”
“江娘娘也是明州人。”聽秦先生說到明州,李文山立刻接了句。
秦先生捻著鬍鬚笑起來,“是,都是數得著的海商,江家由富而貴,比趙家早了一兩代,兩家有姻親,所以,這計相之位,算是握進了太子一系的手中。”
秦先生的語氣聽起來十分輕快。
“另外,江南西路憲司的位子,差不多也算定下來了。點了潘承,潘承今年四十二歲,之前,是禮部員外郎,是明尚書一手簡撥上來的才俊。潘承為人沉默寡言,不好交際,我和他沒什麼來往,不知道他脾性如何,為人如何。好在,咱們這會兒,跟他還扯不上什麼瓜葛。”
李文山看著表情愉快的秦先生,想著李夏的話,遲疑著問了句,“大伯,也是太子一系的嗎?”
秦先生滿眼笑意的看了李文山一會兒,捻著鬍鬚,笑起來,笑了一會兒才答道:“你大伯為人謹慎,這是長處,不過,有時候,就不能算長處了。
你大伯和明尚書相交莫逆,明家幾位少爺,和京城伯府幾位小爺,也都常來常往,比如大爺李文杉,就和明紹平關係極好,當初在太學,還一起創辦過文社。
這回,你大伯能領到這江南東路轉運使的差使,明尚書是幫了大忙的。
如今臨近杭州的幾路,兩浙路有鄭漕司,江南東西路除了你大伯和潘憲司,還有江南東路的蔣憲司,明尚書為人勇猛突進,是個極其難得的人才,太子一系,能有如今的局面,明尚書居功甚偉。”
第73章 在下郭勝
看著一臉認真,認真到擰起眉的李文山,秦先生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在王爺身邊,雖說要忠於君上,可你這心裡,也要有個數才最好。”
秦先生這些話沒有太多層意思,李文山基本上都聽明白了,想點頭,卻又想起阿夏那天那幅神情,和她說的那些話,頭沒點下去,眉頭擰的更緊了,遲遲疑疑道:“先生,皇上才三十多歲,三十三,這……”
秦先生哈哈大笑,站起來,原地轉了兩圈,用力拍了幾下李文山的肩膀,“你聰明天成,實在是難得之極,這話極是,所以,李家,你這頭,只要心裡有數就行了。你說的對,今上才不過三十出頭,未來漫長,這種天命所歸的事,變數都極大,不到最後,誰都說不準,可是,真到了最後……”
秦先生頓住,看著李文山,好一會兒,才慢吞吞道:“到了最後,一切都成了定局,還能有什麼呢?富貴險中求。咱們不說這個,你還小,還不到說這種話的時候,什麼時候回京城考秀才,你想過沒有?”秦先生驟然轉了話題。
“還沒有,我是想既然回一趟京城了,最好從秀才到春闈,都考一遍,我覺得我現在的文章學問,還差的遠。”李文山想著李夏的擔憂,他要是走了,家裡怎麼辦?阿夏怎麼辦?暫時不能走,還是等一年兩年,甚至三年五年再說吧。
“這事是不急。”秦先生想的卻是另一面,“前幾天,朱參議說起明濤山莊,說是開了春,明濤山莊就要動工,要把後園幾個地方加幾堵夾牆,還要鋪一片演武場出來,夾牆要冬天才用得到,春天裡動工,只能明年冬天用了,看這樣子,至少明年冬天之前,太后和王爺,還沒打算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