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揚州官府不準備攤派到百姓頭上,而是直接走府臺衙門的賬,這樣的話,等於是“替”老百姓交了一次稅,對於揚州整個官場的名聲來說會有一個整體的提升。
別的地方都是加派到百姓頭上,我揚州府臺衙門不準備讓百姓出錢,自己掏腰包了,無論上邊還是下邊,半定會念著這點好處!
在徵糧這個,事情上,因為朝廷並沒有點揚州的名,完全可以靈活把握,多出一點少出一點可以自己做主。那些個魚米之鄉才出四五萬石,我揚州地癮民貧,出不了那麼多,弄兩萬石就差不多了,總不會有人說三道四吧?
按照林三洪的打算,給朝廷相當於兩萬石米的銀子,也就差不多了。可這個近乎於無恥的盤算很快就被各級揚州官吏給否了!
兩萬石?這是打發叫花子呢!在徵糧的問題上朝廷雖然沒有點揚州的名,可天底下都知道揚州富的流油,光是漕運、鹽務這兩項就足以讓天下府治眼紅心熱。若是用“地唐民貧”這樣的字眼去搪塞朝廷,實在有點說不過去。
北伐是天下大事,又是御駕親征,揚州也不能不支援。不過支援的力度一定要把握好,既不多出,也不少出。一切都按照那幾個魚米之鄉的規制走,他們出多少揚州就出多少 廷雖然沒有點揚州的名,可我們和魚米之鄉出的一樣多,這也算對得住朝廷了吧?
不管是林三洪還是其他的揚州官吏,都打著這樣的小算盤。反正也不過是八九萬兩銀子,我們給朝廷白花花的銀子已經很不錯了,沒有按照官家的兌換比例出八九萬貫銅錢,就表明了揚州府上上下下是真心要報銷朝廷的,,
大筆一揮,專門騰出九萬兩銀錢的預算,什麼時候朝廷開口了什麼時候送上去。
因為有近在咫尺的四月盛會支援呢,眼看著就是又是一大筆收入,出個十萬八萬的,雖然也不是什麼小數目,可對於揚州府庫來說,還真不至於傷筋動骨!雖然前番已經承諾朝廷要報效一大筆,甚至要獨自支撐一次北伐,可那是有前提條件的,揚州任滿!最低限度也要等到佛節盛會之後。如今朱林這麼急急忙忙的就做出了總動員,是朝廷辦事情辦的太急了而不是揚州不肯出錢。
府庫裡還餘著四十多萬,林三洪正讓六大鹽商抓緊兌現當初的承諾,趕緊弄五十萬出來,”
揚州府報銷朝廷的銀子是一碼事,林三洪個人報效漢王那又是一碼事,這筆錢就落在鹽商們的身上。
對於出錢,鹽商比林三洪這個府臺大人要痛快的多,真真正正是說道做到,五十萬這樣的天文數字說到立剪就到了,毫不拖泥帶水。
為了投桃報李,林三洪也很痛快的把鹽引發了下去。
看似是林三洪不費吹灰之力就撈了五十萬的好處,其實真正得到巨大實惠的還是鹽商。行銷六省的鹽引,只花了幾十萬就搞到手了,鹽商們比府臺林大人笑的還要開心!
林三洪和揚州上上下下的官吏都嚴重低估了朱林的決心。
朱橡御駕親征確實是在預算之外,隨著戰備規模的急劇擴張。所需的人力物力也成幾何倍數的網上翻,動員的力度也開始加大。
因為這一次御駕親征算是臨時起意,不在國家預算之內,朝廷就是把國庫翻個底朝天也支撐不起,只能打地方上的主意。
最先“遭殃。的就是宗室子弟,這些皇親國戚很“自覺”的停了本年度的供奉,不再伸手要朝廷的錢,算是對北伐大業的一種支援。
連宗室子弟都開始節衣縮食為戰爭作準備了,朱林本人又接連下了兩道明旨,皇宮大內的開支大幅削減,連後宮的薪炭錢都停了,並且號召天下藩王同心協力共舉北伐大業。
所謂的“共舉”其實就是朱林在伸手朝自己的藩王兄弟們要錢呢,這一點就是傻子也能看出來。因為朱林已經在以身作則了,北伐又是一個堂堂正正的理由,藩王也不得不表現出了很高的“覺悟”紛紛自己停了當年的供奉,還拿出一些積蓄來反哺中樞。
朱橡很適時的表彰了幾個藩王,稱其為天下表率”,
因為邊王制度和太祖皇帝創立的衛所制度,可以讓大明朝輕易聚集起海量的人馬,單純的從兵力來講,朱橡手中並不缺少北伐的武裝力量,關鍵還是錢!在這種大規模的戰略級軍事行動中,什麼陰謀詭計什麼神機妙算所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說到根子上還是大明王朝和北元殘部在國力這個層面上直接較量。 太祖朱元樟在位的時候,數次北伐,無一不是倚仗國力強盛。每一次勝利都是用銀子和物資堆砌出來的。
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