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新任天子。兩漢幾十任皇帝普遍子嗣不旺。象劉協這樣絕嗣的,他絕不是第一個。若是在盛世,這個難題是怎麼從一大堆候選人中選出真命天子。但經過十餘年的戰亂,尤其是席捲半個大漢的黃巾之亂,造成了許多諸侯王的死亡、逃亡、失散,家門中落,這時的難題就成了“怎麼找到足夠的、合乎條件的候選人”。
在這第二個議題上,最有發言權的,就屬三公之一的劉艾了。劉艾此時的職務很特殊:宗正卿、持節行御史大夫。
宗正為九卿之一,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務,皇帝,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親嫡庶等關係都由宗正來記錄,通常由皇族中德高望重者擔任。上一任的宗正卿,就是劉虞;劉艾雖然聲望比不上劉虞,但隨劉協出生入死,不離不棄,極得天子信任,故出任此職,也算實至名歸。以宗正卿為正職,代理御史大夫之職。雖說是“行”(代理),但誰都知道,天子說行,你不行也行;天子說不行,你行也不行。所以,劉艾這個代理與正職無異。等同於兼任三公與九卿之職。
雖然這樣搞有點出格,但當時馬悍也沒反對,因為這是皇族集團與外戚集團達成的協議。馬悍這位外戚權柄太重,皇族需要一位能制衡他的人,或者說,是能制衡他的職務,劉艾就被趕鴨子上架了。
由於宗正卿最瞭解皇族成員的分佈與淵源,對目下各國諸侯王子嗣及品行方面也最為了解,所以在候選儲君的提名上,擁有無人替代的權威。故此,諸臣都望向劉艾,靜候他發言。
劉艾也是當仁不讓,大漢第十三任天子將由他來推舉,想想都有點小激動哩。當下清清嗓子,拿起案臺一沓宗譜,用明顯嚎傷過的沙啞聲音道:“在推舉儲君之前,職下要先排除幾位宗親。以下幾位宗親,不予討論,即魯恭王一系、東海恭王一系。”
響鼓不用重槌,諸臣一聽就明白了,齊聲附和。皇后與公主也同意,其實說白了劉艾之前肯定向她們稟報過,沒準這就是二位皇女的意思。
魯恭王係指的就是劉表與劉璋,這二位都是前漢魯恭王劉餘之後裔;東海恭王係指的就是劉和。為毛這三位被排除呢?論在皇族中的威望,前兩位甚至超過劉艾,而之所以排除他們,恰恰就在於他們的威望與實力。
劉表不用說,坐擁荊州,帶甲十萬,實打實的一方諸侯。方今天下,除了代表中央的馬悍,就數他劉表最強了。按漢代慣例,已有王爵或年歲較大的,基本不在候選之例,但他們的子嗣卻可以。也就是說,劉表沒可能了,但他的三個兒子,劉琦、劉琮與劉修卻有資格。
而劉艾一番話,卻直接抹去了劉表這一系的資格。想也是知道,如果選擇了劉琦、劉琮或劉修,地方上有這麼強大的家族勢力,又入主雒陽,屆時朝野一結合,哪裡還有別人混的餘地?絕對會對雒陽各個勢力造成強烈的衝擊,將自建安元年以來的穩定良好的局面與各勢力的微妙平衡打破,搞不好會引發混亂。這是所有從初平年間動亂時代過來的人最怕看到的結果。所以,只能選擇弱勢宗親,太強勢的皇族,絕對不行!
劉璋的情況也差不多,這可是大漢西南實力最強的諸侯。
劉和的情況則有點特殊,他是劉虞之子,也曾入朝侍奉過天子。但後來他跑到幽州,聯合其父舊部,又拉攏烏丸人,舉兵為其父復仇,討伐公孫瓚。雖然目下幽州一統,劉和也回到了雒陽,只是此人與烏丸一直不清不楚,而且在幽州西北部頗有聲望,必要時拉起一支大軍絕非難事,這樣的人,也不予考慮。
排除掉幾個不可能選項,下面是可能選項。
“河間王劉陔,年二十一,年輕強健,弓馬嫻熟,英武不凡;任城王劉陀,年二十六,英姿勃發,師事名師,博聞強記,名動其國;梁王劉彌,年十二,聰穎**,少有才智;沛王劉曜,年十二,溫謙如玉,事親恭孝;還有東平王嗣子劉凱,年二十二,頗有賢名……”
劉艾吧啦吧啦一大堆,列出了十餘個候選儲君,基本都是年輕體健,或尚未成人,但也不算笤齡小兒,做一國之君不至於失儀萬民。
在此過程過,諸臣反應不一。楊彪全神貫注,張喜目光遊移,賈詡老神在在,趙溫氣定神閒。而鍾繇、伏完等人則斂眉垂目,眼觀鼻,鼻觀心,彷彿一切隨眾。就連一向跳脫的孔融,也沒敢亂放厥詞,畢竟這是天子候選啊。
其實在座諸臣,能混到這步的,哪個不是人精?劉艾列出的這些候選儲君,聽上去一個個都是人中之傑,實際怎麼回事,誰也不知道,真實能有一半好就要燒高香了。
宗正雖有提名權,但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