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馬韓同。”
類似於這種“強勇”的描寫在《東夷傳》中還有夫餘和邑婁兩國,但夫餘人“謹厚,不寇鈔”,而邑婁人“人眾少”。因此,人多勢眾,又強勇悍斗的韓人,絕對是一個比高句麗更難對付的對手。
而更令樂進與夏侯蘭警惕的是,辰韓地區有著較為豐富的鐵礦。包括韓、倭乃至二郡在內的眾多海東人都與之貿易。鐵的普及使得韓人早早地應用了鐵製的武器,他們的兵器無疑是堅韌而鋒利的,當陽光或火光照射在鋒刃上時閃閃發亮,這也就是所謂的“炅兵”。而《馬韓傳》稱其“善用弓楯矛櫓”。這也說明韓人的武器也已經多樣化,並能熟練使用。
正當遼寧、樂浪二郡厲兵秣馬,枕戈待發之時,一個出人意料的訊息傳來——韓人先動手了!
秋八月。辰王親率各邦國聯軍二萬四千人,在部分濊人部族引領下,進攻樂浪郡提奚崎離營(今朝鮮金川)。
樂浪太守李震率三千兵馬自朝鮮(樂浪郡治)馳援。雙方戰於臨津江,互有勝負。而此時早已屯兵於不耐城(今朝鮮安邊)的樂進、夏侯蘭七千步騎與胡騎,聞訊飛騎馳援。兩郡合兵萬餘步騎,從西、北兩面向韓人發動猛攻。
胡騎兇悍,韓人強勇,這一場惡戰,殺得風雲變色,血流成河,其傷亡之慘烈,為百年來海東地區大小戰爭之最。
兩軍激戰一晝夜,辰王的部隊便被迫退卻了。韓人雖然強勇,但他們現在處於異鄉作戰,士氣與補給明顯處於不利。而更為關鍵的在於韓人鬆散邦聯的政治體制決定了來自眾多小邦國的軍隊互不統屬,他們缺乏統一的戰鬥指揮系統,互相之間也時常因為軍事任務及戰利品分配上的問題而發生摩擦。所以,他們在具有較強戰鬥力的二郡軍隊面前是難以長久維持優勢的。
當辰王組織起來的聯軍久攻崎離營不下,而來自二郡府及其他十餘縣的援軍卻紛紛到達時,遼東軍的悍勇與馬悍、樂進的威名,令韓人心生懼意。加上各邦國之間摩擦日漸劇烈,最終在遼東軍壓力之下,韓人聯軍分崩離析,許多小邦國紛紛撤退,辰王所部獨木難支,不得不敗退回國。
樂進、夏侯蘭、李震當然不可能就此停下腳步,大軍步步進逼辰王的本處目支城。在經歷了一系列打擊之後,韓人邦聯落後體制的本質再次暴露,越來越多的邦國撤出了自己的人馬,企圖儲存實力,他們正如那奚等國那樣不再那麼忠於自己的辰王,更有如乾馬、百濟這樣的邦國開始等待辰王與二郡兩敗俱傷從而牟取私利。於是,樂進、夏侯蘭、李震越打越順,逐漸完成了對目支城的包圍態勢。至此,遼韓戰局徹底翻轉,時隔一年,高句麗的下場正在半島上被複制。
當三國第一先登大將樂進冒著如雨矢石,第一個衝上目支城時,辰韓終於豎起了降旗……
至此,馬悍的威望與勢力在海東地區達到頂點,狼旗所至,諸夷無不望拜而降。
遼東軍在這場戰爭中最大的收穫是摧毀了韓人邦聯具有悠久歷史的核心,導致韓人各邦分離趨勢增強。另一方面,在對馬韓北部的掃蕩中,遼東軍殲滅了高句麗餘孽的力量,使其復國的幻想徹底破滅,為日後北韓諸國成為二郡在半島的後方腹地打下基礎。之後,韓人向遼東朝獻逐漸頻繁。
目支國雖然被攻破,但邦聯本身鬆散的體制也決定了這並非標誌著韓人勢力的消亡,雖然不再有大規模作戰,但各種零星反抗卻持續了好幾年,直到始帝元年以後,半島才被徹底征服——或者說是遷移與融合,最終成為大漢新郡——帶方郡。
若干年後,邪馬臺與狗奴國發生戰爭,卑彌呼派遣載斯烏越到帶方郡求援。時任帶方太守的夏侯蘭將此事上報馬悍,馬悍遂命遼北郡都尉楊繼攜詔書、黃幢並作檄文趕赴倭地,調解斡旋,同時將遼東勢力向島國延伸……當然,這是後話了。
海東狼煙騰霄,而遼東軍之帥卻早已離去。興平二年七月底,遠征滅國、武功赫赫、聲威無兩、四夷賓服的遼東太守馬悍,率五百白狼步騎,押運大量繳獲,凱旋而歸。(未完待續。。)
第二百二十三章 【叛國者必死】
(謝謝大盟、趙無恤2014、ufgw一直支援!)
~~~~~~~~~~~~~~~~~~~~~~~~~~~~~~~~~~~~
馬悍返回遼東,途徑玄菟,玄菟太守公孫顯率百餘屬官,萬餘百姓,出迎十里。這一次,公孫顯的姿態放得極低,神態恭謹。自從玄菟被擄漢民迴歸之,同時帶來拔奇大軍覆滅的訊息後,公孫顯就知道,遼東軍此番討伐高句麗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