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道:“袁軍以新募之卒蟻附攻城。以勁卒持戈於後,此為前輕後重之法,不可不察;且袁軍弓弩強勁,箭矢充足。雖說攻城之法一如黃巾賊眾,但攻擊力遠在其上,故而以倍軍力,亦敢向本城發動強攻。此不可不防。袁顯思善戰,以田使君(田楷)之勇悍,尚且敗於其手下。我軍兵寡將微。縱然城堅糧足,能否拖至冬季,令敵疲退兵,尚未可知。為今之計,只有三策可禦敵。”
孔融大感興奮:“三策!好,君且說來。”
王修先伸出一指:“下策為詐降……”
孔融立即否決:“不可!吾知叔治之意,此為緩兵之策,但吾之不取。”
王修苦笑一下,卻並不氣餒,他也知道以主公的秉性,肯定會否決這一策,故而將之列為下策。只是身為謀士,他必須將所有可能一一列舉出,無論取或不取,他都算是盡到職責了。
王修再伸一指:“中策為我軍獨力支撐,戮力同心,與袁軍相峙,最終將敵熬退。”
孔融點頭無語,王修這個“熬”字說到了點子上,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的確只算中策。
王修最後挑出一指:“上策則是與東萊太史慈聯合,裡應外和,必可破袁軍于都昌城下。”
孔融又點頭,不用說,這肯定是上策,但他也知王修言外之意,東萊出兵,是有先決條件的。
早前,公孫度取東萊時,只拿下十一縣,還差最後一縣“黔陬”,因實在太過偏遠,戰線過長,很容易被北海截斷後路,故而並未拿下。不過,等太史慈取東萊之後,與北海友好,孔融已將此最後一城移交東萊。東萊全境,已納入遼東勢力。
但是,馬悍猶嫌不足,東萊的地形,有一個很大的缺陷,非常影響守禦及進擊,為解決這個問題,他向太史慈發出指示“東萊西界,必須拉直”。
乍一聽,這個指令完全令人摸不著頭腦,但開啟地圖一看,就很清楚了。東萊的地形是個“u”字形,中間生生被北海國打進一“拳”,還伸出一根彎曲的“手指”,可以說除了沿海之地,中央腹地全被北海佔了。
放在現代,這就是傻冒,誰不知沿海好?但在兩千年前,沿海之地,鳥不拉屎,誰都不想要。
最典型的就是東萊有一個縣,名“長廣”,而東萊軍要進入這個縣,必須先經過北海國的另一個縣“觀陽”,這觀陽縣就是北海國伸出的那根捅菊花的手指。
要到我的地盤,還得先經過你的地盤,也太奇葩了。所以歷史上的曹魏取得北方後,就曾對東萊轄區做了調整,將觀陽納入東萊,並將黔陬摘出,併入新郡城陽郡,看上去像樣多了。
而馬悍從自身考慮,要求當然更高,他是要把“u”字形,變成“d”字形,也就是把東萊西界拉直,將北海國伸入的那隻“拳頭”與“手指”割下來——即其治下的觀陽、挺縣、膠東、即墨、壯武等五縣納入東萊郡。如此,東萊西界將連成一線,擴大三分之一,無論是應對西面的袁氏,還是將來南下挺進徐州之琅琊國,在募兵擴軍、調動軍隊、快速反應上,都有重要意義。
這地當然不是真割——誰都沒有權力改變大漢郡國邊界,而只是由東萊“接管”而已。將富庶的五縣割讓,正常情況下,孔融肯定不幹,所以,太史慈與呂岱、柳毅等人商議後,決定把這一條做為援助的先決條件。當然,名義上是很正大光明的——為擴軍應敵、快速出兵,共拒袁氏。
遼東糧多,北海人多,劃出人口較多的五個縣給東萊,便於募兵建營,守望互助。的確是兩利之舉。
此前王修出使東萊,已初步同意這個方案,因為他很明白,遼東軍要吞掉北海,並非難事。當年馬悍、太史慈雙雄闖北海時,就曾以百餘精騎破了管亥的上萬賊兵,這可是他親眼目睹的。既然遼東軍不來硬的,而是來軟的,北海最好也要服軟,你好我好大家好。北海眼下的真正大敵來自西面。只有抱著割肉喂狼的精神,把這些遼東狼餵飽了,主公在這北海,才能待得長久一些。
只不過,在沒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孔融看了這條款,陰沉著臉,置之不議,這事就這麼暫時擱淺了。只是沒想到。袁譚的打擊來得這麼快,現在,他必須做出選擇,究竟是割肉喂狼?還是捨身飼虎(袁譚)?
這個選擇。似乎不難。
孔融重新翻出那份密議,就著燈光看了良久,聽著城外震天價的廝殺聲,終於嘆息著。在文書末尾戳下了鮮紅的大印。
“但願五縣能換來北海的長治久安。太史子義,你要的,我給了。希望此刻你已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