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慶年告別準備離開,鄧慶年卻把他攔住了。”大帥別走啊,你剛說的那個有關工匠銀盃的設計還沒有說呢。”
“你上次煉出了新鋼材,不是有一個了嗎,你要那麼多幹什麼?”張楚開玩笑道。
“那東西還怕多,我還要得一套,然後請客喝酒用。”鄧慶年也笑著說。
二人來到鄧慶年在工廠的辦公室,張楚命令其他人都在外邊等候才對鄧慶年說:“這個改進是關於槍管的,先跟我說說現在的槍管制造的情況。”
“現在槍管的製造工藝已經成熟了,我們用精鋼加上水利的鍛錘做工具,捲成的槍管已十分的牢固,在標準裝藥的情況下基本不會炸膛,工匠們還在不斷的測試,一點點減少槍管的重量。在工作中還有一個工匠發明了旋床。用旋床加工槍管的內壁又快捷又幹淨。其實這個旋床說起來也十分的簡單。那個工匠一開始就是把大長木凳的四條腿埋半截在土裡,在木凳一端釘上兩個鐵叉,叉子當中放一根帶有木輪子的鐵棍當車軸,車軸前面的凳子中間再釘上一個鐵叉,槍筒一頭卡在車軸上,一頭擱在鐵叉上,木輪一轉,槍簡也跟著旋轉。這樣就成了一部最簡單的旋床。後來我們又做了改進,全部用了鐵部件,還用了水力當動力,精度和速度都提高了。”鄧慶年介紹到。
“這太好了,有了這種經驗接下來的事就更不難了。接下來就是要給槍管刻膛線。槍管裡有了膛線,能夠叫子彈更好的飛行,飛的更遠,打的更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地上埋了一截粗樹樁,對面豎著埋—塊厚木板,木板中間釘一個向內伸出六個鐵尖的鐵環,用一根硬木軸上面刻上與鐵尖相對的螺旋形溝槽,木軸穿過木板上的鐵環,一頭安上四個刀口的刻刀,一頭安上木柄,把刻刀插進固定在樹樁上的槍筒裡。握住木柄來回推拉木軸就會螺旋轉動,不斷的墊高刻刀就會在槍管裡刻出深深的膛線。”
“這個方法聽上去並不難,和那個旋床差不多。”鄧慶年應該是聽明白了。
“槍管還可以做進一步加工。上次我們不是招收了幾個做琉璃的工匠們,他們的工作怎麼樣了。”張楚回想著自己在某地旅遊時看到的簡單的工具,當時的工具還不見得有張楚他們好,卻造出了合格的槍械,張楚相信自己手下的工匠也一定能夠成功。而且那個漂亮的導遊小姐還對槍管加工做了介紹,張楚記住了導遊,也記住了她的話,於是問鄧慶年。
“已經建起了燒製琉璃的窯爐,不過還是老工藝,能燒出一些器皿,想燒出你說的透明的琉璃現在還看不到希望。”鄧慶年遺憾的回答。
“那就夠用了,你去他們那裡找一些琉璃的碎片用機器碾成碎末,用細羅篩,就可以造打光機了,把鐵棍插進槍筒裡,澆上鉛,拿下來抹上菜油,再把琉璃粉灑在鉛棍上。如果膛線有毛碴,就用粘著琉璃粉的鉛棍在槍筒裡來摩回擦,不一會兒,膛線就又光又滑了。”
“您這些不知都是怎麼想到的,都是既簡單又實用的方法。”鄧慶年忍不住讚揚張楚。
“這都是先人的智慧,我只不過記住了罷了。”張楚心說這後世真有一幫比穿越者更神奇的人存在,他們創造奇蹟數不勝數。
“這些技術越簡單,越要加強保密工作,這是我們保安軍領先其他勢力的根本,絕不能洩露出去。”張楚不放心的又叮囑了一番才離開了工廠。
現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張楚回到中陽等那個重要訊息的到來。
第六十七章 神密的客人
中陽的七月已變得十分炎熱,張楚不由懷念起有空調的日子,李強、張國等幾個孩子在一旁默默的寫著作業,雖然滿臉是汗也沒人跑出去。這些孩子跟著張楚已半年多長進了不少,可以幫張楚做很多事了。
一個保安軍的隊員走進來交給張楚一份情報,張楚看罷心中大定,多日的等待事情終於落實了。
情報是楊柳的商隊發回來的,情報報告在陝西府谷縣發生流民起義,王嘉胤率眾於幾日前聚眾起事,現已攻佔了府谷縣城,聚集流民數千人。
張楚這些天一直為應對這件事作準備,但又不敢確定,歷史有沒有改變,現在看來歷史仍然按自己的軌跡發展著,並沒有受張楚穿越的影響。
王嘉胤,原本是九邊計程車兵,後來與官長髮生矛盾逃回了家,這些年陝西的饑荒使他在家鄉也過不下去,連飯都沒得吃,這才下決心造反,沒想到一呼百應,很快聚集了數千人馬,攻佔了府谷縣城,一時間聲勢大勝,各方的起義者都過來投靠,此時官府是有兵無餉,調不出兵來圍剿,拿他沒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