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龐大的蘇聯紅軍,精力都放在歐洲和德國人“攪基”的英國政府,只能空間換時間,前線軍隊步步後撤,一直潰退到印度境內。阻礙蘇聯紅軍前進的,僅僅只是補給問題,更重要的是德國的原因。
斯大林是個穩鍵的軍事家。
德國會在一個月內打敗法國,完全出乎斯大林的意料之外。幾年前林漢和斯大林的會面時,林漢“粗略”地告訴斯大林,“歷史上”德國在“三個月”內打敗法國,當時斯大林還認為林漢是在吹牛“少報”了時間,但事實證明其實他是多說了。
即使現在蘇德同盟了,但這個同盟依舊十分地脆弱,斯大林防備德國之心遠勝防備英國。雖然這場戰爭蘇聯人在土爾其和巴基斯坦方向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進展,但斯大林的注意力始終放在歐洲。
在這樣的情況下,斯大林再瘋狂,也不會激進得將鋪子鋪得太大,佔領了巴基斯坦,取得了印度洋的入海口後,斯大林已感到非常地滿意,決定穩一穩消化前期的所得,所以也在這時候配合德國向英國提出“和談”。
與此同時,在印度東部,經過大半年的準備,解放軍也將公路修到了印度邊境,仗著半年多的物資貯備,幾十萬解放軍湧入印度,深入印度境內約五百公里的縱深,“解放”了東北印度,然後同樣因為補給的原因,也主動地停止前進。和蘇聯相似,解放軍也面臨著戰線太長,補給困難的問題,戰前解放軍制定的戰略目標,也只是解放東北印度,同時藉此增強對藏南地區中國國土的聯絡力度和控制力度。在取得了緬北地區後,中國和藏南的聯絡被大大加強了。
和蘇聯相似,解放軍此戰的戰略目標,也只是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