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讓父親跟自己一起做,而不請人做,倒不是楊潮捨不得錢,相比王瀟給的錢,這點請人的錢真的不算什麼。
跟楊潮分手的時候,王瀟甚至提前預付了一百兩銀子,足夠做一輛馬車了。
更承諾如果他送禮成功,還會給楊潮封一千兩銀子的謝禮。
之所以要自己和父親親自做,是因為楊潮認為軸承和減震,將是這輛車最重要的部分,算是核心技術,他不打算被人知道。將來這輛車將因為軸承和減震,而成為獨一無二的馬車。
車廂和車輪的工作,楊潮幫著進料後,交給兩個木匠,木匠在各自家裡去做。
軸承和減震則要在楊家的鐵匠鋪裡製造出來。
軸承的結構,看起來很簡單,就是外圈內圈兩個圈,中間一圈滾珠罷了,這楊潮還是知道的。
但是讓楊潮沒想到的是,製作軸承比想象中要難的多了,首先楊潮就發現,球形滾珠幾乎不可能做出來。
手工鍛打一隻鋼珠,即便是手藝最精湛的鐵匠,也做不出來。
最後思考了一夜後,楊潮只能更改設計,用更容易製作的滾針來代替滾珠。
滾針其實就是鐵質的圓形短棍罷了,雖然也不容易製作,但起碼比鋼珠容易多了,經過鍛打之後,在進行打磨就能做出來。
軸承的內外圈是鑄造出來的,鑄鐵的承壓力足夠,父親可不懂鑄造,是找兵仗局的工匠做的。
但是當兩個鑄鐵圈拿回來後,楊潮卻發現滾針無論如何都裝不進圈中。
設計絕對沒有問題,鑄造也沒有問題,內外兩個圈之間的空間本來就是剛剛能夠容納滾針,但是設計中為了防止滾針掉落出來,邊緣是有九十度凸起的,因此入口是比裡邊的滾道要窄,比滾針的直徑更窄,理論上根本不可能安裝進去。
這讓楊潮險些放棄使用軸承的設計,可是那天夜裡,突然自己心煩意亂,將軸承拿回家胡亂的仍在門外,第二天一早隨手拿起來,結果發現一下子就穿了進去。楊潮這時候才明白過來,這是熱脹冷縮的道理。
因為在寒夜之中冷凍後,內外圈都內縮了,甚至滾針都縮小了直徑,所以穿了過去。
滾針是穿了進去,但是新的問題接著就來了。
內外圈在滑動之間,滾針竟然會碰到一起,無論灌多少油都無濟於事,兩根滾針扭在一起後,摩擦力非常大,很容易卡死軸承。
楊潮這才想到後世的軸承中間還有一個結構,保持架,說起來就是一個個連在一起的套子,將滾珠、滾針隔開,讓滾珠和滾針老老實實在套子裡滾動。
楊潮連忙更改設計,加裝了一個用鐵片打造的連軸套子,套在軸承之間,終於解決了所有軸承的難題。
此時不由心驚,一個小小的設計竟然如此困難,據說古代很早就有軸承了,是用木頭做的。
楊潮覺得,以自己這樣的方法來做軸承,恐怕自己能做出來,用得起的人也不多。
難怪古人不發明軸承呢,不是因為做不出來,而是因為沒有市場。
軸承之後是減震,減震的關鍵是彈簧,此時西方國家已經出現了螺旋彈簧,雖然還沒有工業化,但已經應用到了馬車上面。
不過中國的馬車很不發達,彈簧或許有人做出來了,但是並沒有推廣開來,楊潮在市面上根本就找不到,只能自己來做。
這點上楊潮覺得難不住父親,先打出通體渾圓的精鐵棒,手指粗細即可。
接著楊潮在一根粗鐵棍上劃出了一圈螺旋線,讓父親按照自己的刻線,將精鐵棍繞成螺旋結構。
這樣的工作只用了不到三天就做完了。
楊潮沒有貿然安裝,而是開始試驗,試驗的結果並不好,彈簧的彈性不好。
只能重新做,讓父親多次鍛打後,做出來的彈簧,才總算複合了楊潮的要求,這種鐵其實已經是百鍊鋼了,效能自然不錯。不過這種彈簧製作一個就得四五天,最後用了二十天,才做出了四隻。
兩個木匠也將車輪和車廂做好了。
宋木匠的車輪要比車廂做好的早,他順帶著已經做好了馬車底板。
不過這馬車底板上沒有安裝車軸,讓宋木匠很奇怪,明代的車軸都是套在底板上的。
接著楊潮讓他做了一根很粗的車軸,幾乎就是用整根原木劈成方形,足足有四寸厚。
車底板上也有加厚到三寸的一塊木板,與車底板卯榫在一起,位置上正好是要按照車軸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