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的。
加上如果沒有了楊潮,熊明遇也不知道怎麼處理書生的問題,最近的書生行為越發讓他看不懂了,成立了一個二立社不足為奇,江南的文社多了,可是這個二立社似乎跟其他文社都不同,組織竟然極為森嚴,裡面的書生行動統一,態度堅決,極難對付。
熊明遇請了三次四公子,四公子都沒有應邀,博了他兵部尚書的面子。
現在想想,熊明遇突然覺得那個楊潮還真有一些他看不懂的手段,尤其是哪個過血續命出來後,更是讓熊明遇對楊潮產生一種神秘感。
“左道旁門!哼。”
尋思了良久,熊明遇還是冷哼一聲,感覺不過是一些邪門歪道的手段,登不得大雅之堂。
但是也更相信楊潮能對付這些書生了。
不過這過血續命熊明遇還是弄不太懂。
明朝的文官大都懂一些醫學常識,因為大明朝把醫學的地位提升的很高,因為能夠給父母看病,算是一種孝道,所以相當多的明朝官員都看醫書,學文和學醫是明代兩種最高尚的職業。只有大夫文人不會看不起。
熊明遇也看過一些醫書,但是對輸血這種事卻諱莫如深,因為有些古怪的大夫也做過類似的試驗。人失血死亡,這很容易聯絡到輸血。可是試驗的結果都很慘痛,救活的人遠沒有被救死的多。
因此迷信的古人認定,血與命有關,妄動血既傷命,有的還大言不慚的表示這涉及到閻王爺的權力,因此給人輸血是要折壽的。
熊明遇不相信什麼折壽不折壽的說法,但是卻相信輸血不是救命而是害命,更讓他感到驚訝的是。楊潮竟然用自己的血輸給手下的兵。
輸血未必折壽,但是輸自己的血,熊明遇卻覺得肯定會折壽啊。
血乃命根,人老則血衰的道理熊明遇深信不疑,人之所以會老死,中醫的觀點認為是血氣衰老,楊潮輸自己的血給人不折壽才怪,這跟閻王沒關係。
“不過也有些義氣啊!”
熊明遇也不得不承認,楊潮肯拿自己的血給手下輸血,這種做法未必能救人。但是卻很仗義。
無論如何,熊明遇都拋不開楊潮這根活結,只有他才能解開書生鬨鬧的死結。
因此熊明遇依然讓熊三每天都去催促。
“老爺。活了,活了!”
第三天,熊三回來後,驚訝的告訴熊明遇,楊潮真的用過血,救過了兩個手下,現在兩人已經醒來了,對楊潮感激涕零,反倒是楊潮還躺在床上。顯得有些氣弱。
熊明遇臉皮都不由抽動了幾下,感覺楊潮不但神秘。還有些瘋狂,事實很明顯了。他的血救了手下,但是卻傷了自己。
半晌後熊明遇突然道:“再給我送封信去鎮遠侯府!”
熊明遇已經夜宴過顧肇跡了,可是當時顧肇跡態度強硬,表示楊潮就是殺良冒功,有家屬為證,楊潮未經命令私自調兵也證據確鑿,損兵折將這條顧肇跡更是信心十足。
但是經過熊明遇調查,楊潮雖然確實有傷亡,但是遠遠到不了損兵折將的程度,反而聽說又斬獲了不少人頭,這點上顧肇跡肯定說錯了。
熊明遇打算給顧肇跡寫封信說明一下,他必須站出來,否則這個死結就解不開了,那些書生很多都是不回家過年的,因為明年開春就是科舉,很多書生就是遠道而來考試的,比如四公子肯定都是不回家的。
他們不回家,熊明遇還想過個好年,過個清靜年呢,皇帝也想過個好年,讓皇帝這年過不好了,熊明遇可吃不了兜著走,因為皇帝已經下嚴令,讓他儘快解決此事的。
熊明遇因此必須儘快解決,但是他卻絕不會冒險派兵,寧可丟官也不能冒險讓士兵跟書生衝突,死一個書生都是千古的罵名,老了老了熊明遇不想背這樣一個名聲,他可以無所謂了,但是他的子孫後代可還得繼續讀書科舉呢,殺讀書人的名聲背上之後,他的子孫後代都洗不清這個汙名。
所以哪怕是皇帝嚴令,熊明遇也絕對不會派兵,再說了皇帝的中指中本就沒有讓他派兵的指示,就算有熊明遇也打算駁回這個中指,皇帝沒說讓派兵,自己派兵做好了沒事,做壞了,以崇禎皇帝的德行殺他都與可能。
顧肇跡的態度依然很明顯,就是要整死楊潮的架勢。
甚至不惜威脅要將官司打到北京去,讓皇帝去定奪。
如果捅到皇帝哪裡,很顯然僅僅是一個私自調兵,就足以讓多疑的崇禎下狠手收拾楊潮了。
一個把總鬧到皇帝哪裡去,結果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