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節還債
“大劫,大劫,揚州大劫!忠義伯奪佔揚州,陣斬八萬,俘敵十六萬!”
進城之後,騎兵們立刻沿著各條街道飛奔,不但高喊著,同時看到人群的時候,還立刻拋灑捷報紙張。。
這些紙張立刻被老百姓撿起來,仔細的相互傳者看起來,不識字的讓讀書人幫忙唸誦。
但是最後傳看捷報的那群人,卻收起了捷報,他們覺得這捷報很難得,想要收藏起來。
誰也沒想到這種捷報後來會成為一種價值連城的紀念品,尤其是楊潮親自寫的那幾張,更是成為珍品。
城南、城北,城東、城西,一天時間灑滿了半尺長三寸寬的紅紙捷報。
於是全城都沸騰了。
南京百姓這段時間確實生活在恐懼之中。
各種流言滿天飛,有的說韃子要過江了,有的說韃子正在屠城,有的說韃子已經殺到了江浦,有的說韃子到了瓜州,各種訊息把人折磨的欲仙欲死,於是在商人們的推波助瀾下,物價飛漲,百姓困苦不堪。
透過傳看很快百姓們都知道了揚州大捷,心驚膽戰了數日的壓力,自然需要發洩一下,很多人都點起了鞭炮慶祝。
而朝廷天天朝儀,商討關於江北的事情,可是卻找不到一個可用之兵。
黃得功倒是首選,可是黃得功遠在太平府,還沒等他們商量出一個救援揚州的方案來,揚州陷落的訊息就傳了過來。
頓時朝臣就慌亂了,連忙商議應對之策,而且此時出現了兩派意見,此前商議史可法的求援奏疏,還主要討論是派誰去,現在則開始商議,派不派的問題了。
揚州已經失陷,而且據可靠訊息(多鐸向四周州縣下達的勸降書毫不隱晦的說出了擒拿江北督師史可法的情況)稱,史可法已經被擒。楊潮不知所蹤。
既然揚州已經陷落,就有朝臣提出,當務之急是保南京。
可是也有朝臣提出,守江必守淮,所以不能放棄兩淮,應該繼續派兵穩守其他城池。
守淮派有分為守儀徵等縣派,和守瓜州派。
爭吵了幾天也沒有吵出個所以然來。
甚至還有人把主意打到了楊潮身上。既然楊潮沒有訊息,就得做最壞的打算。也就是以楊潮戰死來打算,既然楊潮戰死,那麼楊潮留下那些強兵就不能不管不顧,得找一個得力之人去節制。
誠意伯劉孔昭請命,表示自己身為操江提督,本該節制水營,楊潮的水營練兵歸他管轄。'800'
誠意伯的提議得到了徐泓基、趙之龍等勳臣的贊同。
但是文臣又不同意,表示應該派一個幹練文臣節制,有人想到了軍務經驗豐富的朱大典。請朝廷下令,起用在家賦閒督糧的朱大典來南京。
可這個提議文官集團內部,自己都開始爭論,左光先一派官員咬死朱大典貪腐一事不松,表示朱大典不宜督軍,甚至不宜起用。
文臣的意見不合讓小皇帝六神無主的同時,也感到一種末日到來的感覺。一度他都想要逃離南京,逃亡更南方的蘇州甚至杭州去。
朱慈烺感覺這種情況跟當初他父皇崇禎在位的最後時期那麼相似,都是朝臣一個個拿不定主意,而朝廷面對突發事件無能為力,似乎朝廷一下子失去了對整個天下的控制一般。
這種不安來自北京時期,朱慈烺自己根本控制不了。整日處在一種精神煎熬之中,他實在是不願意面對又一次京城失陷的困境,上次還有楊潮孤膽救主,這次誰能救他呢。
就在這時候,先是瓜州派人送來了一個訊息,訊息十分模糊,說楊潮反攻揚州。殺光了多鐸統帥的軍隊。
這個訊息傳出來也只是讓朝堂上熱鬧了一下,很快就被朝臣否定為謠言,因為他們得到的訊息是,多鐸攻打揚州,可是統領幾十萬大軍,具體數目不詳,從三十萬到八十萬都有,楊潮怎麼可能在援兵困守避風的時候,就反攻的,而且既然楊潮有能力反攻,那就不可能被清軍攻破揚州。
否定了這個唯一樂觀的訊息後,朝臣陷入了更深的悲觀中。
在他們最為悲觀的時刻,終於傳來了好訊息,真正的好訊息,楊潮的捷報。
當然寫捷報的紅紙是給百姓看的,給朝廷的則是楊潮親筆寫的奏疏,派快馬散發捷報的同時,送進宮去!
皇帝將被派來給朝廷送捷報的謝飛叫上大殿,親自在大殿上,在文武百官跟前詢問他,詢問揚州大戰的經過。
謝飛對答如流眉飛色舞,讓帶刀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