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兵力不足,反而強行包圍楊潮,於是處處盡顯被動。
但是這包圍還是要打破的,畢竟多面作戰總是不利,歷史上的腓烈特大帝依託普魯士內線作戰,積極調動兵力,先後打敗奧地利、法國和沙俄,是軍事史上的奇蹟,但其實也不過是逼不得已。
所以如果有機會,楊潮依然要破洪承疇,只是代價太大就不划算了。
“只是,讓謝飛和呂末兩人對付洪承疇這個老狐狸,怕是要吃虧啊。”
楊潮有些擔心自己的手下,說起來,這些人也算戰鬥經驗豐富了,可是隻是戰鬥經驗,說起來一個個戰術素養已經足夠,但是作為總兵級的指揮官就顯得不夠了,他們的總體指揮能力甚至達不到戰役級別,而洪承疇顯然是戰略級的對手。
這也是楊潮一個劣勢,畢竟起兵太晚,包括自己在內,都沒有帶兵十年以上的經驗,卻一個個都要統兵數萬,確實是趕鴨子上架。
反觀清軍,打過十年,甚至二十年仗的老傢伙比比皆是,還有洪承疇這種不但戰陣經驗豐富,又熟讀兵書,歷史上的戰爭經驗瞭然於胸,各種謀略層出不窮,就是自己應付起來,都有些吃力,更何況從來沒有從大戰略方面瞭解過戰爭的那些總兵了。
“所以洪承疇的對手只能是我啊。”
楊潮不由嘆道,這些手下都習慣了在楊潮手下作戰,單獨領兵的時間太遠,而楊潮以前總領全軍,積累的經驗依然比不上洪承疇,更何況這些手下。
“等此戰之後,必須改組軍事結構了,倒是有幾個合適的人選。”
楊潮心中暗道,打算用組織的智慧,來彌補個人經驗的不足。
之後一個月時間,雖然北京清廷議論聲很大,可是洪承疇就是窩在九江不動。
楊潮虛張聲勢的計策似乎失效了。
“那就真打!命令趙康等部派兵五萬,攻打北直隸(河北),沿途摧毀八旗貴族莊園,釋放包衣農奴!我倒要看看,動了這些旗人的財產,洪承疇還坐不坐得住!”
楊潮見沒有調動洪承疇,立刻下達新的命令。
“讓王璞送十萬北京逃奴回來,這些人都是好兵啊!”(未完待續。。)
第四百四十節虛實結合
“老夫小看這個楊潮了!”
洪承疇一臉凝重,他身邊巴山和三順王都在,也都很低沉。
洪承疇設計的誘敵之計沒有奏效,明軍既沒有強行攻打九江,也沒有從後面突襲。
洪承疇的計策,其實不是給不懂兵的人設計的,而是專門給那些懂一些戰鬥經驗,但是卻是半吊子的人準備的,對方一看自己不想他們登岸,肯定強行登岸,那時候自己一撤退,對方必然步步緊逼,結果就會中他洪承疇的埋伏。
可是對方竟然放棄了登岸,同時放棄了攻打九江,而是攻下了湖口,還在北岸紮營。另一方也沒有從廬山後背偷襲,依然穩守。
接著楊潮竟然再次進兵北京,讓北京的八旗高層對洪承疇頗有微詞,哪怕是多爾袞,也開始懷疑把洪承疇放在江西沒有用處了。
“此人誠我八旗之勁敵也!”
巴山嘆道,他是滿人,他很清楚此時北京的侷促,北京絕不是打不過楊潮,而是根本打不起,滿人太少了。
“我大清要取天下,此人必除也!”
孔有德憤憤不平道,耿仲明和尚可喜都點點頭,他們這次也是損失慘重,尤其是尚可喜竟然在水戰中敗北,讓他不敢相信。
“經略該如何應對?”
巴山小心問道,他還真怕洪承疇讓他們出去拼命,三順王不在乎,他們的兵死多少,都補的起來,但是巴山手下的滿八旗可是死一個少一個。
“巴山額真以為如何?”
洪承疇反問道。
巴山試探道:“不若退兵?”
洪承疇問道:“退往何處?”
巴山道:“不若退往武昌,也可方便就食,如今九江已然孤城一座,用度全賴湖廣供給。水路又被斷絕,只能透過陸路,十擔糧只能送一擔,虛耗實在太大。”
洪承疇道:“若退往武昌,那楊潮來打武昌,又該如何?”
巴山沉默了。楊潮來打九江,他們放棄九江,打武昌還能放棄嗎?
洪承疇又道:“若退,則不該退往武昌,該退往北京了。”
其他人都若有所思,洪承疇的困境他們都理解,老實說他們還有點同情這個老文士的,作為一個漢奸他太慘了,既不被信任。卻手握重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