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也將松江的土地清丈出來,同樣是翻了一倍的樣子,從三萬頃到六萬頃,比朱元璋時代多了一萬頃。
最富的松江清丈完後,楊潮就回到了南京,剩下的工作就交給黃鳳府了,要求黃鳳府在夏糧之前,必須將整個南直隸的土地全都清丈出來。
有一萬名秀才被充軍,楊潮知道,哪怕自己出面安撫,哪怕自己給豪族免稅,這個樑子還是結下了,要讓豪族真正跟自己一條心,只有讓他們發現跟著楊潮能夠取得更大的利益,這隻能等幾年後他們發現繳納的稅少了,發現取得收益大了,才會慢慢改觀,短時間內也只是安撫住而已,並不可能讓他們跟楊潮一條心。
但是楊潮現在就是求穩,他缺少的就是時間,楊潮有信心用十年時間,將清廷這個落後政權轟殺至渣。
秀才們在軍營中很不聽話,他們比招募的平民百姓更不服管教,原因不在於他們更能挨板子,同樣的板子打在他們身上,可能會出血,打打在一戶農家子弟身上,可能都不會腫。
問題是出在心理上,他們從心裡看不起這些教官,這些貧苦出身的教官,十個裡有九個大字不識,憑什麼教他們?開玩笑打仗就靠這種走走停停?靠這種轉來轉去?
不得不說讀書多的人腦子就是複雜,楊潮當年教王璞他們的時候,他們可沒考慮過每天走來走去跟打仗有什麼關係,而這些秀才們對此十分不屑,不就是打仗嗎,他們那個人沒讀過幾本兵書,打仗靠的是謀略!
打仗靠的真是謀略嗎?
還真不是,戰爭是血氣與勇武的拼殺,謀略只是為搏殺取得優勢的輔助手段而已,真正決定勝負的還是廝殺,狹路相逢勇者勝,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只是這群缺乏勇氣的讀書人,把智慧抬的抬高了。
他們有智慧,但是他們沒有勇氣,所以自然宣揚智慧的重要性,就好比工人總是強調勞力重要,而資本家則強調資金重要意義,其實都很重要,只是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將自己的優勢放大,而貶低別人的優勢,藉以取得上風地位。
知識分子和貧苦階層就是這樣,知識分子強調知識的重要,農民則肯定得說勞動力的價值,不幸的是,中國絕大多數時代,話語權在書生手裡掌握著,所以整個社會都被洗腦,都接受了智慧第一的說法。
看看三國演義,其中講謀略的段落,遠超講拼殺的段落。
長期以往形成這樣一種文化,那就是投機取巧,不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去拼搏,而希望藉助一點點詭計以小博大,比如玩個草船借箭了,比如來個火燒連營了等等。
楊潮雖然不鄙視謀略,但是太過於強調謀略,就成了一種投機心理,這是要不得的。
但是此時楊潮沒必要給秀才們講道理,就讓他們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刀槍劍雨中培養血性去吧。
如同統治階層沒有血性,整個國家就會表現的懦弱,這個道理毋庸置疑。
這些秀才將來才是國家真正的統治階層,楊潮不希望他們太過弱懦,在將他們提拔到國家的管理者官員的位置之上前,楊潮需要錘鍊出他們的勇武精神。
當然送秀才上戰場,會有很大的犧牲,可能其中一半人都得犧牲,但是這是他們需要付出的代價,缺失了上千年的勇氣,要短時間內培養出來,不付出血的代價,是不可能的。
楊潮也很捨不得這些大明教育體系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文化精英戰死在沙場上,但把他們唯唯諾諾的送上管理國家的位置,是對整個國家不負責。
而且換句話說,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在保家衛國上,人人有責,不分文盲還是秀才。(未完待續)
第三百九十九節想借我的刀
相比秀才們的不理解,其實楊潮手下的教官也十分不理解。
“秀才能打仗嗎?”
無數人私下抱怨過。
能,只要是個人,經過系統的軍事訓練,就能成為一個合格計程車兵,這點毋庸置疑。
楊潮以前招募的書生,無論是從新江口的難民中招募,還是從北方難民中招募的書生,他們上了戰場,在軍法的約束下,也能跟普通士兵一樣衝鋒陷陣,拿起刀子也能殺人。
而且當這些書生髮現,他們可以跟別人一樣拿刀殺人的時候,世界觀也發生了改變,原來他們跟普通人都一樣,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只是給懦弱找的藉口罷了。
所以如果不是檔案上有記錄,但從外觀上已經分不出書生和士兵的區別了,那些書生操刀子殺過人之後,也跟其他士兵一樣,整天大聲罵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