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在野戰中、在軍隊行進狀態中加以攻擊,軍隊表面上看攻堅能力不強,貌似比較怯戰比較怕傷亡。看起來是到處跑著四處救火。而一旦出現戰機攻擊就非常的犀利。往往總是能夠出其不意的咬住敵人的要害,給與其致命一擊。
按照德國國防軍士兵的活力和創造力來說。他們是僅次於美軍的。兩者相較,他們的優勢在於戰鬥經驗豐富,一開始他們就能很好的進入狀態。而美國大兵則缺乏戰鬥意志,經驗幾乎是零。因此戰鬥力表現很低階。這種情況已經得到了改變,因為美**隊有科學的管理體系。美國人絕不會犯同樣的錯誤!因此,消極被動的等待顯然不是一個好辦法。美國需要發揮自身的優勢,這一支遠比對手要年輕很多的軍隊活力四射,任何強大的敵人他們都敢於面對。
馬歇爾應該是最穩健的一位盟軍將領了,他的話很多時候代表著羅斯福的意見。這個老謀深算的資深參謀長很有主意的,他的建議跟美國的國家戰略步調一致,那就是主張繼續在英倫三島增加空軍實力,跟德國鬼子刀對刀槍對槍的狠幹一場!很顯然這傢伙是乘機想要提升美國的國際地位了。
他喜歡用資料來說明問題,一如善於運用統計學的老學究,他指出美英武裝力量在戰爭中增長得很快。1941年9月,大不列顛島上有300多萬名士兵。此外,空軍有75萬人,海軍有50萬人。到1942年底,英國武裝力量有400多萬,其中陸軍26萬,空軍96萬、海軍52萬。美國在參戰前,擁有170萬軍隊。一年後,增加到540萬。1942年美軍總數達700萬。所有這些軍隊都裝備有現代化技術兵器。美英這兩個海洋強國擁有強大的海軍艦隊,完全有能力把大批部隊從大不列顛群島運往歐洲大陸。
因此,以德國空軍主動挑釁為契機,儘可能的把戰爭擴大化。直到擴大到德國人撐不住的地步,到時候大規模的戰爭必定會壓垮德國人的脊樑。他相信英美兩國的綜合實力不是一個德國加上區區幾個雜毛國家就能抗住的!
他的想法跟白起不謀而合,正在謀求把戰爭的主要方向轉移的白起也想在英吉利海峽這邊來一次大的。他知道眼下的俄國人已經被德軍逼迫到了極點。實在是不宜繼續打壓。這正是應了中國那句老話。叫做窮寇莫追!
當年普魯士與奧地利戰爭後,俾斯麥舉一人之力壓制了普魯士軍人想進入維也納慶典的想法,因為消滅一個民族是不可能的,而這樣做卻能給一個民族心靈留下創傷,這點很多國家的政治家都是比較謹慎。這正是白起所要極力避免的,一戰之後所謂的戰勝國強加給德國的諸多枷鎖都變成了日後更大災難的誘因。白起不想把世界拖進無休止的戰爭之中。他要做的是適可而止的進行戰爭。
在他的眼裡邊,戰爭是一種工具,而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他需要最大化的利用英美跟蘇聯之間的齷齪,他知道處於複雜而又困難形勢中的蘇聯人民,有權期待美英兩國履行自已的盟國義務和儘快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事態的發展表明。同在許多其它問題上一樣,美英政府奉行的政策是代表資本主義強國一些壟斷集團勢力的。它們在同德國的戰爭中,追求的是自己特殊的目的。對蘇聯人民解放鬥爭的任務——儘快和徹底打敗希德國和消滅法西斯——美英當權者是漠不關心的。他們期望戰爭拖延下去,認為這不僅可以摧毀德國的強大力量。除掉他們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別手,而且能達到另外一個目的:即由於這場戰爭的大消耗,蘇聯將疲憊不堪,一蹶不振。因而,戰後它只得依附於美英兩國。
斯大林極力避免的是邱胖子跟羅瘸子所要極力促成的,為了製造這個局面,英美給蘇聯提供再多的物資也不會心疼的,他們期望的是蘇聯人能夠用資本主義國家制造的武器給德國國防軍制造極大的殺傷,消耗掉他們的實力。而他們自身也在跟德軍的戰鬥中死傷狼藉,最終落的一個兩敗俱傷的結局!
白起需要利用這個局面。在把蘇聯打的信心全無準備拼死一戰的時候,及時調轉槍口給準備不足的英美聯軍狠狠一擊。這是蘇聯人喜聞樂見的,也是英美兩國坐山觀虎鬥,咎由自取得到的!
白起需要承受很多的壓力,來自國內的辯論塵煙四起,很多德國高層對白起放棄痛打落水狗的舉動心痛不已,在他們看來勝券在握的國防軍在莫斯科周圍裹步不前是不可思議的。國外的壓力主要是來自土耳其首相薩拉喬格盧,他對於德國停止進攻很無奈。他曾經說過“強烈希望消滅俄羅斯。消滅俄羅斯是總統的功績,象這樣的功績一百年才可能有一次……倘若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