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揮,寫道:提議甚好。即可執行。
英軍戰俘鬧事的少了,越獄的少了。德軍看守的工作壓力跟難度直接減少了很多。很多英國人參加到了勞動中去,他們有理由相信德國當局給他們的保證一定會實現的。那個保證其實就是一輛效能好的冒泡的甲殼蟲跑車,當然它也有一個響噹噹的名字保時捷!(未完待續……)
第六節:戴高樂之殤
英倫三島的上空馬上就要到了大霧瀰漫的季節,每年秋冬之交倫敦上空大大霧總是令人心煩意亂,有一種黑雲壓城城欲摧的壓抑感覺。德國空軍準備退出這種得不償失的消耗戰了,每個人都暗暗地鬆了一口氣。里希特霍芬早在空襲進行了三天的時候就提出了疑問,而今終於得到了白起點頭同意。
斯大林知道這邊打的如火如荼的,莫斯科周圍的德國人一直是按兵不動。巨大的壓力還是壓在了莫斯科周圍的蘇聯軍隊頭上,他們不得不跟著德軍的節奏嚴密監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
足球比賽中控球佔據優勢的一方消耗的體力總是少的,跟著對手跑的一方自然會比較的累。這就是一個主動與被動的區別,眼下英美聯軍被德國空軍的突然打擊導致失去了分寸,局面很被動。一般戰鬥中被敵人的攻勢壓迫的喘不過氣來的時候,部隊首腦往往會採取反突擊的形勢重新奪回主動權。英國空軍元帥道丁就試圖採用這麼一種類似於反突擊這種形式的行動,以期奪回戰略主動。
這個任務單單依賴空軍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道丁需要空降部隊。而為了保證空降部隊作戰的突然性,需要有一支部隊去轉移德國人的注意力。這個任務就落到了一心請戰的法國將軍戴高樂頭上。
戴高樂這個傢伙得知法國正在發生的鉅變,心裡那是大駭不止。吉安得到的法國人民擁護越多就意味著他的地位越加不穩固。法國的抵抗主義者在效忠於維希法國的警察和德國人的情報組織合力剿殺下,人數越來越少。現在跟盟國之間的交流可以忽略不計了。而逐漸恢復了戰前正常生活的法國民眾也對打仗根本就不感興趣。他領導的自由法國在不列顛處境尷尬,本來就是一個流亡政府,算不得數的。他們在寄人籬下的夾縫中求生存,戰敗的恥辱跟迫切希望重返祖國的心情交織在一起。逆境出英雄,自由法**中的每個人都以百倍的熱情投入到訓練中,他們都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裡,也只有打敗德國人這一條路才能奪回失去的榮耀。可惜的是這個期限遙遙無期,他們也很難獲得戰敗德**隊的作戰能力。
白起發起的針對英倫三島的轟炸就像是一根導火索。牽動了自由法國士兵心裡那一根弦。終於等到這一天,他們都以為戰爭總算是在西線開打了,只要這個口子一開。德國人就意味著必須兩線作戰,兩面夾擊下的國際大形勢對自己相當有利。以英美法三國的戰鬥力最終驅逐德寇指日可待。
有一句話叫做希望愈大失望也愈大。這話用在此時的戴高樂身上正合適,按照他的猜測英美空軍一定會全殲進犯之敵,而後一定會把戰線借勢推進到歐洲大陸。戰局的進展證實了他的臆想只不過是一廂情願。準備好上陣殺敵的自由法國士兵一腔熱情落到了空白處,這種感覺實在是不爽,用坑爹這個詞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一而鼓,再而衰,三乃竭。這士氣也跟戰鬥的進展同步發展。攢足了勁沒地方使出去。憋屈的法軍士兵只能對著牆角擼管!法國人在異國他鄉度日如年,恨不得背插雙翅飛過海峽去!
想打仗的心情總會得到滿足的,特別是在這個多事之秋。士兵總是有用武之地的。戴高樂希望作為先鋒進行登陸作戰的意願自然得到了英美當局全力支援。誰都知道登陸作戰第一波部隊上去就是試探敵人火力的,有人爭當炮灰何樂而不為呢?
登陸作戰的經驗戴高樂是有的,在英美法部隊陣營裡他們都有過碑德軍在灘頭痛揍的經歷。尤其是加拿大部隊接受的教訓更深刻。他們在荷蘭那一片海灘上伏屍數百,防波堤邊排滿了被德軍機槍火力殺死計程車兵。他們用六倍於守軍的兵力發動突然性的登陸作戰,結果是死傷狼藉,無功而返。
戴高樂也曾經在加來附近的海灘上被德軍守備部隊狠狠的揍過。當時。自由法國計程車兵們一個個表現的都很英勇。只是戰場上不是隻有英勇就能打勝仗的。德國人密集的火力殺傷了大量法軍士兵。最終因為傷亡實在是太慘重,戴高樂不得不退回去了。
幾次登陸戰進行的都很突然,每一次德國空軍甚至都來不及趕赴戰場戰鬥就已經結束。德**隊單單憑藉著地面部隊的火力就已經輕易的擊潰了小規模登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