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想遂了孩子們的心願的。便如當初,臣妾難道是為了與長公主攀親,才想要將大公主嫁給李家次子嗎?還不是大公主自己喜歡。可惜,因著臣妾之故,帶累了大公主……”
“不說這些了。如今,幸而有皇上為大公主做主,大公主一番心思總算沒有白費。三皇子這兒,臣妾自然也希望他能夠娶到一個可心人,日後,小夫妻之間和和睦睦,有商有量的。”
“當然,這只是臣妾的一點想法,若是皇上和皇后娘娘覺得不妥當,便為三皇子另擇一個人吧。無論如何,有皇上在,終歸委屈不到三皇子的。”
明宣帝深深地看了李淑妃一眼:“你果然這麼想?”
“怎麼,皇上不信臣妾的話?”
“你不像如此感情用事的人。”
“臣妾也是一個母親,天底下,沒有哪個母親,會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們過得順順當當的。”
明宣帝深深地看了李淑妃一眼:“先前,皇妹拒絕大公主,擇了周氏女,淑妃心中當真沒有什麼想法?”
李淑妃苦笑:“臣妾能有什麼想法?臣妾也知道,自己年前時行事不周全,想是什麼地方得罪了長公主,讓長公主不喜歡。長公主若是能夠接受大公主,臣妾願親自登門向長公主賠罪。”
“若是朕不將大公主指給李家次子,也不將榮家大姑娘指給三皇子,你待如何?”
“臣妾……也只能惋惜不能替兩個孩子實現心願了。但,無論如何,有皇上在,孩子們總是吃不了虧的。”
“淑妃當真是一個慈母。”
“這話臣妾可不敢認,後宮中誰人不知,皇后娘娘才是真正的慈母呢?非但對太子慈和,就是宮中的其他皇子公主,皇后娘娘也是一視同仁的。”李淑妃微微一笑:“臣妾聽聞,皇上來臣妾這兒之前,先去看了賢妃妹妹,不知賢妃妹妹可也是這麼說的?”
“臣妾聽聞謠言之事與三公主有些瓜葛,真是難受得不得了。也不知為何,三公主極為敵視臣妾與大公主,竟做出這樣的事來。哎,不過,三公主到底也只是個孩子,皇后娘娘好生教教也就是了,皇后娘娘的話,那孩子想來還是聽得進去的。臣妾與賢妃妹妹關係素來不錯,此事想來賢妃妹妹是不知情的。未曾料到,臣妾與賢妃妹妹竟會同時遇上這樣的事……”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先前,在穆賢妃處,穆賢妃也曾說,若是她們可疑,那李淑妃等人同樣可疑。
此事一下子將後宮中兩位高位妃嬪捲了進來,若是因為明宣帝的疑心,而對李淑妃與穆賢妃處處打壓,此事的最終獲益者會是誰?
答案不言而喻。
可是很快,明宣帝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姜皇后沒有必要這樣做。
蕭明煜早早就被封為太子,如今更是將要迎娶林嬌怡為妻,地位穩若磐石,反觀三皇子與六皇子,一個愚鈍,一個年幼,都對太子構成不了威脅,姜皇后何必要對李淑妃與穆賢妃出手?她不是那等不容人的性子。
思及此處,明宣帝看向李淑妃的目光,更深邃了些,那目光,只看得李淑妃發毛。
“陛下,臣妾說得……可是有什麼不妥?若陛下覺得臣妾說得不對,千萬莫與臣妾生氣,臣妾可懂什麼呢?不過是心裡頭怎麼想,嘴上就怎麼說罷了。”
“朕只是覺得,淑妃實乃女中諸葛,在這後宮裡,倒是埋沒了淑妃的才華呢。若是三皇子有淑妃一半的本事,朕也不必替他發愁了。”
李淑妃直覺明宣帝話中有話,乾笑道:“皇上這話,真是折煞臣妾了……三皇子不懂事,好在性子還算憨實,能夠聽進人勸,正要皇上多多提點呢。”
“李家次子的事,朕已應下。倒是那榮大姑娘,朕再考慮考慮。”明宣帝淡淡地說:“淑妃一腔慈母心腸,朕已盡知,但願日後大皇子和三公主別因淑妃的一腔慈母心腸惱怒才好。”
李淑妃怔愣了半響,才苦笑著對身邊兒的心腹翠蘭道:“皇上他這是疑了本宮了。”
“娘娘放寬心,再怎樣,皇上也只是疑心罷了。奴婢自幼跟在娘娘,曾聽老太爺教娘娘讀到過那句‘周公恐懼留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雖說拿來與後宮之事類比不大恰當,但總是那麼個理兒。天長日久的,皇上會知道究竟誰忠誰奸的。”
“但願如你所言。本宮這宮裡頭,如今是再受不了波折了。”
“母妃,你為何跟父皇說我喜歡榮大姑娘,要娶她?你不是跟我說,要再看看嗎?”三皇子跑出來,一臉控訴地看著李淑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