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這樣一枚炸…彈。
饒是太后,也不由被炸得暈暈乎乎:“皇帝,你可是認真的?周家那丫頭,到底才剛過身沒多久呢。”
“所以,朕只是想放出風聲。正好李家次子要為周氏女守一年,待一年期滿後,朕在正式為大丫頭與李家次子指婚,母后看,如何?”
“你妹妹的孩子,自然是好的,清鈺也是我自小看著長大的,是再穩妥不過的孩子。皇帝要為這樣兩個好孩子指婚,哀家沒有不同意的,可近日才剛傳出清鈺為了嫁給你妹妹的孩子,謀害了周氏女的訊息,哀家尋思著,咱們皇室總該避嫌才是。再者,你若是敢放出這樣的訊息,只怕你妹妹第一個要跟你急。”
榮泰長公主那裡,可沒有點頭呢。榮泰長公主向來不喜歡李淑妃,對李淑妃所出的大公主和三皇子也是淡淡。
先時,太后在發現大公主對李家次子有些別個心思的時候,不是沒有動過將長孫女和親外孫湊堆的主意。如此一來,既可以讓大公主得償所願,又可以讓李家再得尚主之尊,與皇室的關係愈發緊密,有何不好?
偏偏榮泰長公主不喜大公主,死活不願意讓李淑妃的女兒做她的兒媳。太后無法,只得遂了女兒的心思。
如今,明宣帝驟然提出這樣的建議來,太后不喜反憂。
“正因為旁人都這樣說,朕若是為了避嫌將大丫頭嫁給旁人,反倒是顯得咱們家心虛了。朕這樣做,也是讓某些人明白,皇家之事,不是他們的一點小心思可以動搖的。母后只管大大方方的為大丫頭籌備嫁妝就是,到時,大丫頭風風光光的出嫁,流言不攻自破。”
“皇帝說得倒也有幾分道理。只是,你妹妹那兒……”
“榮泰皇妹那兒,就讓朕去說吧。榮泰皇妹疼愛其子,朕卻也疼愛自己的親閨女。雖說皇妹向來不喜歡淑妃,但大丫頭不僅是淑妃的女兒,更是朕的女兒,皇妹若是嫌棄大丫頭,是不是要連朕一併嫌棄上了?”
明宣帝雖然起初並不是一定要把大公主嫁入李家,但榮泰長公主對此事百般推脫,最後更是直接定下了周氏女,還是讓明宣帝有些許不快的。
人都有遠近親疏之分,相較於孫女,太后更疼愛女兒,對於明宣帝來說,妹妹雖然重要,卻及不上自己的女兒。
太后可不願意自己的兒子與女兒之間有什麼隔閡,忙道:“你妹妹她如今什麼也不缺,選媳婦自然以順心為主,倒不是瞧不上大丫頭。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你妹妹鮮少與大丫頭相處,自然察覺不出她的好。待日後,多相處相處,這感情也就有了。你若特意為了大丫頭的事去指責你妹妹——你妹妹那個犟脾氣你又不是不知道——怕是反而無法與大丫頭處好關係。”
“母后說得也有幾分道理。待朕放出風聲去後,母后不妨招了榮泰皇妹入宮,與她好好分說一二。”
太后點了點頭,又一次叮囑明宣帝:“此事急不得,得慢慢兒來,你總得給你妹妹一個適應的過程。”
按理來說,大公主得逞所願了,目前的事情也有了解決的法子,最該高興的就是她。可大公主心中委實沒有多少欣喜之情。明宣帝寧願委屈了榮泰長公主也不願委屈大公主,表面上看起來,是在迴護她,可不知怎麼的,大公主心中卻有一種隱隱的不安感。
興許是她想多了吧?
不管心中是怎麼想的,大公主面兒上都得打碟起精神來,做出一副欣喜的樣子來。直到從太后的宮中離開,她才終於能卸下臉上的笑容。
這時候,三公主恰好來給太后和明宣帝請安。
三公主不是長女,上頭有大公主這個長姐頂著,又有林嬌怡這個如同帝后掌上明珠一般的存在,還真沒多受寵。好在三公主的生母穆賢妃與姜皇后走得近,明宣帝也一向頗為看重穆賢妃,因此,三公主過得倒也不賴。
只是,不知為何,三公主與其生母不太像。穆賢妃素來待人和善,與姜皇后走得近,跟太子和林嬌怡的關係也尚可。三公主也不知是不是脾性使然,非但與太子等人關係平平,還與大公主交惡。
大公主一見了三公主,心中就不舒坦,三公主也同樣如此。
不過,基本的禮節還是要遵守的。
“大皇姐安好。”三公主衝著大公主點了點頭,算是見過了禮,大公主亦道:“三皇妹安好。皇妹此番前來,是給皇祖母請安的吧?恰好父皇也在裡頭,皇妹倒可以一併問好,我就不耽擱三皇妹的時間了。”
這時候,大公主還真沒有精力應付三公主。
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