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衣等和紡織有關的匠戶,所以名稱從北到南稱為織錦一坊、織錦二坊、織錦三坊。
百和堂就在中間的織錦二坊。聚寶門大街的房子太貴了,同時也太過招搖,不是他們這種外地搬遷過來的蘇州百姓能夠置辦的,所以姚妙儀和姚繼同將店面選在了這裡的一個叫寶錦街的地方,臨街的兩層小樓是鋪子,後面是一個清清靜靜的小四合院。
鋪子和院子一共花費五百兩,幾乎掏空了姚妙儀的家底。
百和堂的牌匾是道衍禪師親手寫的,不過他是洪武帝親自考校過的高僧,受命在天界寺參與《元史》的編寫,姚繼同在道衍身邊服侍學習,所以百和堂實際上歸姚妙儀一人打理。
洪武三年,八月十七。易開張、動土、嫁娶;不易訴訟、求嗣。姚妙儀在百和堂門口放了一串鞭炮,低調開業。
百和堂只有姚妙儀從姚家帶來的宋秀兒,還有阿福這兩個舊僕。老僕人阿福負責趕車、看門、灑掃;宋秀兒伺候姚妙儀起居,並算賬等雜物。還有一個明教密黨充當雜役,在院子裡翻曬藥材。
店裡急缺人手,姚妙儀便要阿福在金陵街頭巷尾貼了招人的啟事,尋幾個會打理藥材的雜役和店裡坐診的大夫。
告示貼出去的三天了,居然一個像樣的應徵者都沒有。保和堂門可羅雀,生意慘淡,每天賣不出去幾幅藥。
開門營業的第四天,一直等到了中午,居然一個客人都沒有。老僕阿福在門口打瞌睡,宋秀兒站在櫃檯後,左手托腮,右手有一下,沒一下的撥弄著算盤珠子。
“阿福,您老見識多廣,您說說百和堂的生意什麼時候才有起色啊?”
阿福坐在門檻上,眯著老眼看著街上過往的行人,嘆道:“人生地不熟的,生意難做。要不大房一家子為什麼不自己搬到南京來?”
“再說了,這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