炆這個侄兒手裡,不如裡應外合擁護四哥登基,弟弟先去京城了,他日定開啟南京城門,迎接四哥入京!”
七月二十七,道衍禪師用反間計使得松亭關守軍們內訌,殺守將投降。
八月,遼王朱植從海路逃往京城,和谷王一樣秘密修書給四哥朱棣,約定“他日京城相見,開啟南京城門,迎四哥登基。”
同月,寧王朱權率領藩地軍民,連同赫赫有名的蒙古騎兵“朵顏三衛”一起加入了靖難軍。
驚聞燕王的靖難軍在一個月之內攻城略地,聲勢浩大,舉國震驚,建文帝下詔書,宣佈燕王謀反,要舉國勤王,平定叛亂。
可是建文帝很快發現了一個問題:誰當征討軍的主帥?
經過空印案、胡惟庸謀反案、李善長謀反案、藍玉謀反案四大案,朝廷幾乎所有在戰場上倖存的武將都被捲進去了,賜死的賜死,砍頭的砍頭。
先帝爺朱元璋自以為除掉了權杖上所有的荊棘,將大明江山交給了藩王們守護,放心的將權杖交給了皇孫朱允炆,保證天下都在朱家人手中。可是朱允炆登基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磨刀霍霍向皇叔,率先撕毀了在皇爺爺臨終前的承諾。
可是大明年輕一輩的將領,誰是驍勇善戰燕王的對手?
為了保證出師大捷,朱允炆只得選擇了唯一倖存、六十五歲高齡的老將耿炳文。
耿炳文率領三十萬征討軍北上,在真定和燕王朱棣的靖難軍短兵相接。
真定之戰,耿炳文敗退,三十萬大軍居然不敵十萬靖難軍!滿朝皆驚!
建文帝震怒,下旨奪了耿炳文的元帥之職,將其老將押回京城候審,並屯兵五十萬,再次征討燕王。
接下來建文帝又遇到了同樣難題:選誰當主帥?
真定之戰血淋淋的事實已經證明這屆老將們不行——那就選擇年輕一輩的將領吧!
選誰呢?
逃當京城的谷王朱橞和遼王朱植紛紛進言說道:“我以前和四哥宴飲時,經常聽他點評將領,說大明年輕一代的將領,他只瞧得起兩個人。”
建文帝急病亂投醫,忙問道:“誰?”
谷王朱橞說道:“第一個就是他的小舅子、魏國公徐輝祖。”
建文帝有些不痛快:徐輝祖確實很厲害,可是他是燕王的小舅子,要避嫌的。
遼王朱植說道:“第二個就是曹國公李景隆。”
李景隆,朱元璋的親外甥孫、大明開國大將李文忠的獨子。論起輩分和親戚關係,李景隆還是建文帝的表哥。
兵部尚書齊泰連連反對:“不行!李景隆空有皮囊和李文忠相似,只會紙上談兵,恐怕無力統帥五十萬征討軍。而徐輝祖雖然有實戰經驗,戰功卓絕,但是他畢竟是燕王的小舅子,燕王裝病時,徐輝祖還上書請求放三個外甥回北平。微臣覺得徐輝祖的中心尚要考量一二,不可輕易重用。”
谷王和遼王的建議被駁斥,有些下不了臺,他們畢竟是親王,建文帝要叫一聲皇叔的,於是冷諷道:“既然我們建議的兩位大將都不行——你行你上啊!”
打人不打臉,齊泰氣得跳腳,他雖然貴為兵部尚書,但他是科舉的文臣出身,洪武十八年的進士,從此進入朝堂當官,兵書讀了很多,但若實戰打仗,齊泰自己也打怵啊!
建文帝見齊泰一不能打仗,二也舉薦不出更好的大將,思忖片刻,說道:“朕封曹國公李景隆為主帥,魏國公徐輝祖為副帥,一起率領五十萬征討軍,北上討伐燕王叛軍!”
建文帝覺得李景隆或許能力不夠,但是身經百戰的徐輝祖可以在一旁出謀劃策,幫襯一二。
而徐輝祖的忠心有待考驗,所以必須由忠心耿耿的表哥李景隆監視、掣肘。兩位大將互相彌補了對方的短處,強強聯合,真是太完美了!
誓師大會上,魏國公府的二爺徐增壽死皮賴臉跑到建文帝面前毛遂自薦,“皇上!微臣也要去!”
齊泰大聲呵斥道:“你故意放走了朱高熾三兄妹,釀成大禍!若不是看在你爹中山王徐達的威名、還有你大哥魏國公的面子上,早就將你下大獄流放了!你還有臉要求出徵?”
徐增壽大聲喊冤:“皇上,微臣比竇娥還冤啊!微臣當時真的以為燕王快要死了,所以才放三個外甥回去的!微臣若知道燕王要謀反,早就留外甥在京城了,別和他們的爹瞎攪合,燕王才不足十萬軍隊,咱們是百萬雄師,他必敗無疑,還要拖累微臣的妹妹和六個外甥。”
“微臣此次去北平,是為了勸降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