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2 / 4)

小說:幻之盛唐 作者:團團

而這一切的因由,卻來自那位皇帝陛下。或許是幾番捷報,讓那個掌控一個龐大的帝國的老人,似乎恢得了好些信心和殺伐決斷的氣度,開始傳詔四方,制募兵馬,欲大有作為的氣象。

而太子北上尚無音訊,成都行營的兵馬強盛,還有一些陸續逃奔而來舊臣屬,讓那位老皇帝產生了另外一些想法,就在前幾日,老皇帝獨自召對,令我舉一果敢得力之人,以龍武軍下後軍行兵馬都知的名義,領大散關原守軍同漢中兵約八千餘人獨成一部。

雖說歸龍武軍下建制。但獨自鎮守一方,位置相當重要,領軍的人選,我舉了而大散關夜戰表現出機變果乾的衛伯玉,讓他以龍武軍右中郎將暫時領這個位置,我準備讓他領將來的虞侯軍和中軍。佐叢的副手,卻是權衡上意的結果,也有些來歷,據說是開元二十一年武舉頭甲出身,放姚州以邊事積功累進,原天寶軍邊將方亦黎。一個忠誠與資歷都沒話可說的京兆人。

又詔令山南東道、西道尚未淪陷的州縣,以太守刺史同將軍事,制募兵馬錢糧,以風州為治所建牙,統歸移師北上的劍南節度副使崔圓節制,總山南諸道兵馬事。

不過依我個人看來,這種安排理所當然,既很是合情合理的情勢需要,卻也體現了上位者的權衡之術。一個劍南節度副使,一個劍南留後,未授正使,以兩下共署劍南事務,卻隱成相庭抗禮之勢。

因此雖說一個主軍一個主政,一南一北,卻因為原有轄區和領地交錯,相互有效的抵消了各自的影響。而那支以龍武軍名義直屬的大散關守軍,卻暗中體現老皇帝陛下另一種保障手段。

其間其餘人事各有調遣,連那河池縣令卓含璋也因為保駕護航組織得力,授了團練使,不過這唐朝早期的團練,開元年中改廢府兵後才設立的臨時差遣官,屬於只有編制,沒有經費的民軍,兵甲糧草全靠自備自籌。平日也主要以輔從正規軍,擔當些守靖地方,輸送前方的任務。不過我看在他協辦的分上,倒是贊助了些淘汰的兵器鎧甲,又借些人去幫忙整訓那些民壯。

又有頒旨,那八州四鎮的勤王之軍,分別2…5營不等,編合一軍,為左金吾衛建下,自大散關北上金州,於商州軍為犄角呼應,特賜號雍華軍,

雍華卻是小丫頭公主的封號,依唐禮制,公主自賜婚後視同成年,照例皇家要賜於封號以示區別,如果是嗣王,還要改名,(如忠王歟授太子後改名亨)一般就要搬出皇族專用的十王宅百孫院,擁有自己的采邑、宅第和自置的內官屬就,父親還是太子,一下就被封了個郡國級的公主,本來是不和禮制的東西,平日裡,宗正卿和御史都要參合彈正的,可是因為特殊時期特殊條件下,各省部寺監院不全,真正有分量說話的也因為一些因由,不願去多嘴皇家事務,老皇帝特發了無須經過中書、門下核議的斜封詔後,因此難得大家也難得都保持了沉默是金的默契。

卻沒想,這雍**使又落到我這個碩果僅存的金吾中郎頭上,不過我同時要領龍武軍隨侍皇帝,實際主持的都兵馬副使,這是一個更重要的職位,因要直面叛軍的侵攻,我便推舉了駱谷之戰中守禦出色的高達夫,隨同老營人馬為骨幹,全體提拔坐了飛機,去接管部隊。

經過這一番權衡交換,人事調遣,我名義下就轄有了兩軍三部的人馬,名正言順的挑了一批精幹人馬過來,自然也新多了一批部屬,自八州六鎮過來的,按我的標準都是些比較有特色的人物。至少我認為一個讓軍士敬畏、佩服的將官,遠比一個上下渾圓的將官更好用。我不在乎缺點,用人也是同樣揚長避短的道理。

比如這個正在場下,扳著個死人臉的郭(杲)郭石頭,雖然不知道他與那位大名鼎鼎西北郭令公有什麼關係,但就人如其名,他的性格和他的外號一樣由臭又硬,而且這種不僅是對於他的敵人來說,連自己人也是一樣的,做他的上司是很痛苦的事情,因此十七年如一日的在校尉位置上發黴,也就不希奇了,不過這種人有一個優點絕對服從軍令,只要你有正當的情由,叫他去送死也沒問題。言行木納,卻很會打戰,和邊將出身的方亦黎、潘拓失他們迥然相異的的典型人物。我準備佐從高達夫的副手,讓叛軍啃這快石頭去。

還有那卓奕,據說是那卓縣令的侄子,原供職於漢中城卒,一個,河池之變中,惟有他那所在那隊駐武庫,遇警不亂,緊守營盤,跑到他那裡去欲意做亂的奸細,反被他檢了出來當場圍殺了,屬於那種少有勇力又好事鬥狠的年輕人,在手下中也有些號召力,河池之變後他的一堆上司都倒了黴,他因為因為乘亂中,對上司做了一些不恭敬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