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交頭接耳。
“北招討路,乃重設bō斯都督府,以第六兵馬使,並泰伯裡軍為主,攻略大食的希斯坦行省……”
“西北招討路,以駐留花剌子模的第二兵馬使,並當地突騎施、葛邏祿、回紇藩軍為一路,攻略古米斯行省……”
“東北招討路,以第九兵馬使,並拓揭諸營,敢死效節軍,以備烏古斯各部……伺機關注可薩國中。”
“曉諭各部,大唐只要城邑和土地,其中凡財帛子女,可盡予取之……”
“約束各部少燒殺而多劫掠,凡牛畜人口皆可充為軍資,有多少收多少,軍中足價支給”
一一領命而出後。
“這樣的話,本陣其餘兵馬怎麼辦……”
一個年輕的將領,問出其餘人的心聲。
“本陣尚餘六部兵馬使,須得留下來對應內沙布林的大食軍……”
“經過呼羅珊攻略,本軍徐徐推進,一路攻城拔寨直至木鹿,所費巨億……”
“雖然勝多敗少,但將士的傷亡和疲憊也積累了一個可觀的數目,各路兵馬使、討擊、都知,大都需要足夠時間休整和補充,堪可再用……”
“將士疲怠之下,我們手頭實際可以機動的兵員,反倒不是太多……”
“至於藩軍,勇則勇已,不過難以持久,遇上大食精銳兵馬,他們的表現就不足憑持了……”
“拔那汗、梵衍那、勃律諸藩國兵歸還輪替,也需要時日,……”
“呼羅珊當地歉收減產已成定局,我們的錢糧卻是有限……,除了確保各城屯所外,多餘藩附、義從歸遣勢在必行。”
“因此悉令其就食於敵……”
“再說,各路人馬雖然以藩軍為主,但是他們的錢糧兵仗,都在本陣手中……”
“征戰所得,最終也要歸到軍中名下進行交易和估值……”
“在本軍是在無力控制更多地方之前,我們只要確保糧道和傳訊就足矣……”
本陣直屬的十一部兵馬使,一路前敵討擊使,分屬龍武、神武、金吾、武衛、驍衛等三衛兩軍,再加上國內帶來和安西征募的城傍、番軍,約有七萬人馬。
由於戰損和就地補充的緣故,其中好幾部兵馬使的麾下,歸化人和藩軍已經佔據了相當比例。如何消化這些新血和有生力量,也是一門文章。
“茫茫草海廣,漸遠赫連城。”
原州再往西,沿著著無定河的支流淖泥河進入,就是朔方軍下轄的第一個大型城邑和軍事重鎮——統萬城了。
站在宏偉的城頭角樓上,望著隨蜿蜒曲折咆哮奔騰的朔方水綿延深入天際中的綠野,我心中不由冒出這兩句。
統萬,取名“統萬城”寓“統一天下,居臨萬郡”之意。北朝匈奴首領赫連勃勃於鳳翔元年(公元413年)驅役十萬各族人民,採用“蒸土築城”法在朔方水(今紅柳河)之北,黑水之南營建都城。
這座城歷時7年建成。城基厚十丈,城高八丈,寬四丈。又據史料記載:築城的土都經過蒸熟,城牆是用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摻和在一起夯築而成。築成後用鐵錐刺土法檢驗其硬度,凡刺進一寸,便殺築者;凡刺不進去便殺刺者,在築城過程中至少殺民工、匠人數千人,因此城堅硬幾可以磨刀斧……
內有三道城,周圍各數里,城內有宮殿、鼓樓、鐘樓等建築,宮內樓臺高大,殿閣宏偉,裝飾土木,極其侈麗。崇臺霄峙,秀闕雲亭,千榭連隅,萬閣接屏……溫室嵯峨,層城參差,楹凋雕獸,節鏤龍螭。瑩以寶璞,飾以珍奇。
四周的城牆上還築了若干座敵樓,以我腳下西北隅的這座最高,號稱“三十仞樓”,哪怕在二十里外外,越過綠海沙丘,就可以遠遠望見它那雄偉的造型。又有四座大型城門分別名曰:北朔、招魏、朝宋、服涼,以寄託宏圖霸業之心。
不過城修的再怎麼堅固,名字起的再怎麼祥瑞好彩,也擋不住人心的崩壞,大夏國的創立者赫連勃勃本身殘忍好殺,“常居城上,置弓箭於側”,見誰不順眼就射殺為樂,臣民朝不保夕,哪怕是最親信的大臣也不能例外,是以赫連勃勃一身死就陷入內亂,不過兩年,北魏軍攻破統萬城,改為統萬鎮。
匈奴鐵弗部威赫與天連的功業,也隨之變成了過眼雲煙,赫連大夏只傳三世二十餘年就斷絕了,所謂統萬自然就成了曇花一現的笑話。
不過統萬城作為塞上的地理要衝卻是沿襲下來,歷朝歷代都有駐軍以控西北,到了本朝的貞觀二年(公元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