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部分(2 / 4)

小說:幻之盛唐 作者:團團

航道,過了菖蒲海以西的小嘖,就算進入西州平坦的腹地(吐魯番盆地)。

由於準備充足,選擇的時節也很好,因此傳說中的惡風熱海並沒有能對我的行程造成多大的困擾,僅僅用了一天兩夜就走出沙海,讓第一次見識到大漠孤煙直,扶搖塵落天的小女孩兒們,沒來得抱怨多久面板乾燥嗓子嘶啞。

就抵達位於後世吐魯番市附近,火焰山南麓木頭溝河三角洲第一座城邑一交河縣,這也是一座充滿歷史和記憶的城市。

早年鼻歸的李酒鬼曾在此留詩道:“玉手開緘長嘆息,征夫猶成交河北。

萬里交河水北流,原當雙燕泛中洲”。

當年岑參隨高仙芝經此,曾作《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

只靂寒氛萬里凝,闌干yīn崖千丈冰。

將軍狐裘臥不暖,都護寶刀凍yù斷。

正是天山雪下時,送君走馬歸京師。

雪中何以贈君別,惟有青青松樹枝。”

現在他故地重遊,已經是不勝唏噓。

西州交河郡是故高昌國的舊治,下轄高昌、交河、柳中、蒲昌、

天山五縣。

交河縣雖然名為縣,但作為昔日高昌的國都,其實是在一片巨大河澤中高達十丈的臺地緩坡上,用土磚泥壘起來的宏偉大城,因其“地勢高敝,人廣昌盛”因而得名。

故高昌國在貞觀年間被侯君集、薛萬均攻滅前,曾是號稱西域第一大國的強藩。

由於,高昌國前身乃是西漢大將李廣利率領部隊在前車師國境內屯田,所設立高昌壘,進而演變成的高昌郡,用後世的口號說,就是自古以來打上〖中〗國所有的烙印,只是五胡十六國的時候從中原管轄獨立出去。

因此在西域列國中,高昌屬於完全由漢人和漢文化主導的地區,居〖民〗主要為漢魏屯戍軍民的後莆和逃避戰亂的內地移民為主,再加上昭武九姓和其他西域國家的僑民為輔。因而高昌國建制,如官制、兵制、賦役制、士族制等,大抵脫胎漢晉,又自具特sè,飲食、衣冠方面。則多少受到胡風西來的影響。

漢族傳統文化在高昌佔統治地位,俗奉天神,兼信佛法,道教具有一定的影響十六國時期又有襖教高昌流行,此後景教、摩尼教亦有經此流傳內地,可謂百俗四匯之地。

因其氣候溫暖,宜蠶,谷麥再熟,一年可以收穫兩次。有赤鹽、

白鹽、葡萄、凍酒、刺mì、白麵、疊布(棉布)及絲織品等多種著名土產,是內西域重要的糧倉和原料產地。

其地處天山南北孔道,絲綢之路北路衝要政治穩定,物產豐富,文化發達,中西使節、商客和僧侶過往頻繁,乃是漢唐間中西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因此很容易因為聚斂了大量商路貨殖之利而富足。

但是另一方面,因為國富而自大,甚至敢於勾結西突厥,阻斷西域諸國往來大唐的貢使。於是唐太宗命侯君集、薛萬均、姜行本等人發大軍擊破突厥援軍,攻滅其國並有三郡五縣二十二城之地,開設安西都護府鞠氏高昌王族的後代,至今還在長安城裡混吃等死。

重置安西都護府後,由於軍事需要和地理原因,給劃入了北庭。

現在這裡擁有北庭最大規模的軍屯和儲備倉,同時也是北庭營田判官和關市大使的駐所。

城牆周長近八里共有1瞳大鐵門,分別冠以“玄德”、“金福”、“金章”、“建陽”、“武城”等不同名號,街坊綿連梯次分佈,格局皆效法長安,只是規模縮水的多。

城內的方臺壇城大佛寺,比洛陽白馬寺的歷史還要古老,門外有《班超記功碑》和《姜行本題記》,因此種種留有鮮明中原烙印的各sè風物,讓人看起來很有些親切的熟悉感”

小木鹿城,相比半數還處於荒置的大木鹿城,這裡已經變成移民彙集的城市,各種口音的新居民,象游魚一般充斥在街道上,但最多的還是安置當地的大唐軍人和河中遷移過來的慄末商人。

賽特的宅邸裡,古老bō斯風格的柱頭下,兩個女人正在會面,一牆之隔的外頭,已經聚滿了趴牆探頭探腦肅起耳朵的好事之徒和“熱心”

圍觀群眾。

“我是賽特孩子的母親薇達,沒有什麼不方便的……”長袍纏巾英姿颯爽的阿拉比亞女子,開門見山道。

“妾身乃是青州王思月,曾與宇文公子,有白首相托之約……”

一個羅裳曳裙的唐人女子,圓圓的臉龐看起來很有些jiāo俏的嬰兒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