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現在的管平潮,一副大德資學之士的氣度,早年也是東都洛陽有數的風流輕狂地人物,甚至發揚光大到海外。
當年身為管門之後的管平潮。隨太學裡的同學吉備真備去日本後,不但協助太政大臣創造日本文字,完善官制,同樣也以天朝上國精神風貌和剝削才識,身體力行的風靡了平城京(奈良)廣大少女**們寂寞的心靈,用後世那些假憤的話說,就是不亞於火燒靖國神社的為國爭光地壯舉。據說當時無數上京權門的貴家女子位他魂牽夢繞,甚至連現在的孝謙天皇,都有意招贅之,後來是執政的第一大權臣藤原四宗之一南家之女,大膽果斷的反推倒了這位黃金身價的王老五,於是成就了一段異國姻緣。也成為他不被族人接受地理由。
現在。他正和孔令旗、**等人等人。正在編撰一套《五經正義》地新版本。其中將假我之口,零零碎碎整出來地。諸如王陽明學說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無善無噁心之體”“格物致知”,儒家功利理論,還有一些關於事物發展規律、世界觀之類地樸素唯物主義的命題,給編加進去,以形成一套自圓其說的理論體系,然後還要與古時前人有承起關係,又能給後世足夠推論和拓展的空間。才能算一個完整流傳的學派。
但歸跟結底。諸子百家能存活下來的東西,任何學說存在根基。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為前提,不可能出現資本社會、**之類太過超前命題。
連這一派學說名都起好了,就叫做海派,通常又稱經濟派,梁派,實論派等等。
看在他好不容易開口託請地份上,這個面子不能不賣。不過,雖然我總覺得無所謂,但真正見到這些古代地日本人,還是生出一種複雜而異樣的心態來。
楞了半天,才冒出一句“天皇還好把”
這下對方楞了一下,露出惶恐,驚異地表情,隨即做恍然大悟道
“大將軍實在說笑了,小臣來天朝時日尚短,按照禮部主客司的日程安排,尚未進碣過太上天皇的尊容……”
又很虔誠的模樣向北方舉頭三拜
“不過,小臣先在這裡誠然敬祝太上天皇,萬世永康……上皇天子,永受其昌。
我被他的話狠嗆了一下,這不就是毛太祖萬壽無疆,林副統帥永遠健康的古代日本翻版。這才想起記憶中很久以前看過的一篇研究論文。
說是天皇這種逆天的稱呼,其實是始創於唐高宗,唐太宗以一代豐功偉業被海內尊稱為天可汗,由於唐高宗完成了他所未完成消滅高句麗的夙願,是以武則天又給他創造了這個紀念性的稱呼。日本人直接連同漢字一起引用過去,就變成稱呼天可汗的代名詞。
至於後世的倭人口中的所謂神之後裔的天皇,是很晚才出現的,也就只能躲在自己家裡叫兩聲聊以自慰而已,絕對不敢公開出現在任何官方的字眼中,多數時候都只能按照高宗時代沿襲下來的冊封,自稱大和國主或者日本王、倭國王等等。畢竟,皇這個字眼具有獨一無二的派他性,天下只能有一個皇帝,各種名目的國主君王,卻可以到處分封。要知道,當年就是因為不肯在國書里加個臣字,隋煬帝勞師百萬三徵高麗,唐太宗兩度徵遼,高宗攻略遼東十年,輪番蹂躪下來,稱雄一時的高麗為此付出滅國的代價。因此如果不小心在任何正式文字中,出現了類似的字眼,只怕不等中原興師問罪,其他人會很樂意的將冒犯上國,破壞兩國親善友好的罪魁禍首的腦袋獻出來。
事實上,除了歷史元蒙艦隊因為所謂的神風,覆滅在日本海峽短短的那段時期之外,近代日本也就到了明治維新後期,在甲午戰爭徹底擊敗滿清政權,由日本官方發起的去中國影響而全盤西化的大和復興運動中,才重新正式出現在對外稱謂中。在與列強的交往中也是用英文中KON來形容,只有近代的國人,才以訛傳訛的把天皇這種奇怪地稱謂沿襲下來中。
“聽聞大人周遊列國,無所不聞。遠至鄙國之事,亦有所通,使臣欣躍之,特冒昧拜會尊下,”
他繼續字正腔圓的恭維道,顯然在管平潮那裡事先下過工夫的。
不過,說到對日本的瞭解。恩,我頓時翻陳起百般錯雜的滋味。
從一打小看的革命電影中的仁丹小鬍子喜歡拿糖果誘騙中國小朋友地鬼子太君,到上學受教育被宣揚的模糊到不知所謂的廣大日本友人,系列電視劇《霍元甲》《陳真》裡專門用來被主角摧殘的日本浪人甲,浪人乙……
直到開始接觸動漫,才重新知道了那個島國有一種象受過核輻射的超級小強一樣。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