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部分(3 / 4)

小說:幻之盛唐 作者:團團

明教,一群武功高強地牛人湊在一起鬼鬼祟祟的事情,但後來有幸親身去了趟中亞地區實際一瞭解。才知道不是那麼回事。

祆教即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sm)。是在基督教誕生之前中亞地區最古老,最有影響的宗教。也是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因為其崇拜火為光明之源的傳統,也被稱為拜火教,據說後來的猶太教以及後來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受他很大地影響,瑣羅亞斯德教地神“密特拉”也進入到羅馬帝國的宗教中。

瑣羅亞斯德教義認為火是代表光明地善神阿胡拉。瑪茲達最早創造出來的兒子,是象徵神的絕對和至善,是“正義之眼”,所以廟中都有祭臺點燃神火以隨時很神靈進行溝通,據說最壯觀的是在伊朗境內,利用天然氣修建的神廟,四方的神廟四角有四根連線天然氣井的管道,在廟頂四角有四個日夜燃燒的火炬。日常點燃和儲存神火要經過繁複的儀式。認為火、水、土都是神聖的,不得玷汙,所以教徒死後只得實行天葬,即放置特定的場所讓兀鷹吃掉等等。

而瑣羅亞斯德教正是安息歷史的國教,在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後,經典被焚燬過一次,後來阿拉伯人征服中東,瑣羅亞斯德教又受到伊斯蘭教的排斥,被迫向東遷徙,部分進入印度,部分透過西域進入中國,在南北朝時一度受到遊牧出身的北朝十六國的某些皇帝的支援,發展到至今,也算異域舶來的影響較大的外夷教之一。

相比這個時代直接從太宗時代,就開始走上層路線,來發揚光大的大秦景教,作為更早傳來中土的安息祆教,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它的影響力主要集中在絲綢之路的沿途上,特別是草原上,包括突厥、鐵勒、回紇等在內已經有相當的部族,皈依了拜火教的信仰。但由於唐朝的“居其地,用其法”的律令限制,拜火教只能允許在其胡人為主的聚居地傳教,在中土反而不怎麼漳顯。

這兩位祠主(同主持),除了褐色的眼睛和捲髮,也是一副唐人慣常見璞頭長衫夾袍的打扮,並沒有我想象中的奇裝異服,想來也是為了傳教方便的需要。

至於我看見所謂的安息王子後人,就讓人大失所望了,來人還是個稚嫩的少年,黑髮黑眼,活脫脫的土生唐人模樣,就這個樣子,怎麼能在故國擁有號召力。

關於尋找安息王子後人的起意,要從我收復長安時說開始。

自從波斯薩珊的最後一任國王伊嗣挨三世逃到吐火羅(今阿母河南一帶),於651年在木鹿(今土庫曼馬裡)被殺,波斯薩珊王朝亡。

只有二王子卑路斯逃奔入唐求助而倖免於難,高宗以疾陵城(今伊朗俾路支——錫斯坦省東北)置波斯都督府,收容來自安息的國民,命卑斯路為都督,旋改立波斯王。未幾,又為阿拉伯所攻破。不得不轉到山區繼續抵抗。

卑路斯死後,其子泥涅師又在吐火羅堅持了20年,卻抵擋不住伊斯蘭教的滲透和侵襲,部眾離散。不得不於唐景龍元年07年)舉家入唐,授左威衛將軍,和吐谷渾、高昌、疏勒、於滇等國一樣,成為眾多僑居的外番王族之一。事實上長安城裡這種外番王族之後、昔日的王孫子弟。幾乎遍地都是,基本每次大朝站班的儀衛,都有他們地身影。

眼前這位少年,就是泥涅師的孫子,由於泥涅師為了復國,取了烏羅護突厥的公主。他們的兒子來唐後又取了個唐人富商家的女兒做妻子。雜合了各族的血統。基本已經沒有當初安息薩珊王家的特徵了。

當初地,卑路斯、泥涅師父子。在吐火羅堅持了數十年,為了抵抗大食幾乎用光了卑斯路帶出來的國庫財寶,左威衛將軍承襲到現在只剩下一個輕車都尉的頭銜,過的頗為困頓。畢竟,多數當年隨卑斯路入唐的安息舊臣民已經生聚了好幾代,也早遺忘了這位王族之後,當年留下來家臣和部眾的後裔。在主家無力維持下。也早已自散他尋前程了。

現在這位曾王孫,還是靠一個忠心地老家臣。在西市裡所經營地鋪子來供養地,後來長安淪陷,這點供養也沒有了,這位曾王孫總算熬到朝廷光復,卻發現自己什麼都沒有了,只能到同信仰的沃教祠裡當個小穆格(小僧什麼是朝會,用某個小丫頭多年積累下來,生動形象的語言說,就是一群面厚心黑的大狐狸小狐狸老狐狸,還有那些看起來不象狐狸這個物種卻有一肚子壞水的傢伙,用親善相厚或者唇槍舌劍式的語言,相互颼颼的亂放冷箭,射的那些堪比城牆的老少朝臣,個個麵皮咚咚直想。(看小說到文學網。。)

這次臨時延長的朝會,就因為一個話題,某人趕在早朝結束,敲響退聞鍾前,剛剛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