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所在之造船廠進行安裝號戰列艦地鋼材、裝甲板均由中國著名的漢陽鋼鐵廠提供。值得一提地是,各艦前後的艦橋上均安裝有最新式的巴爾特勞德司6英尺基線距儀,以及距離指示表、訊號交換機等,可以將測距資料以電氣方式從艦橋傳輸到各炮位,以提高作戰效率。
總的來說,戰列艦算得上是目前極為先進的一級戰列艦,是中國的工程技術人員集體智慧的最高體現,也代表了中國目前造船工業所能達到的最高技術水平。
後人在評價這級“開一代之先”的新式戰列艦時,很多時候都側重於該級艦設計的新穎以及她們後來在那場舉世矚目的大海戰中的輝煌戰績,卻沒有人知道,每一項新的明創造年期”的時候,都得不到應有的理解和尊重。
和當初中國海軍剛剛得到第一艘萬噸級戰列艦“龍揚”號的時候萬眾歡騰的景象不同,四艘戰列艦在到達旅順口後,悄悄的舉行了升旗入役儀式,正式加入了華夏共和國龍旗海軍北洋艦隊的戰鬥序列,除了北洋艦隊司令葉祖圭和新任南洋艦隊司令劉步蟾外,沒有任何重量級人物前來觀禮,也沒有邀請任何外國人前來參觀。
對於中國海軍最新式的這四艘戰列艦,實際上一開始外國的報刊和媒體還是相當關注的,但對於這種目前在世界上屬於相當前衛的設計的戰列艦,一些外**事觀察家們似乎並不看好,象美國著名的《海權論》作馬漢在看到戰列艦的照片和一些相關資料後就說,採用這種“飛剪式”艦對這艘排水量高達戰列艦來說並不能對提高航速產生多少幫助,而且這種“揹負式”炮塔的設計會使艦體的結構強度生改變,而且將六門主炮同時佈置在中軸線上,進行齊射的時候產生的衝力對結構強度生改變而且較為細長的艦體更是一個嚴酷的考驗,他甚至懷疑“龍昶”號戰列艦在經過多次主炮一舷齊射之後會會生斷裂。
而一位英**事觀察家也指出,由於採用了飛剪式艦和揹負式炮塔,不可避免的使戰列艦甲板長度加長,增加了幹舷側面積,兩個“揹負式”炮塔的體型也較大,在戰列艦所進行的炮戰中這些都意味著被敵方炮火擊中的機率大幅增加,使得該級艦在戰鬥中的生存力大大下降,這些缺點對一艘戰列艦來說,在某種程度上應該算是致命的了。
對於外國報刊媒體的“善意”批評,中國國內的好多人突然之間也紛紛成了“艦船專家”級戰列艦的各方面橫加指責,但國內造船業的許多知名人士則提出了相反的觀點,象中國資格最老的造船業專家華蘅芳就在報紙上表了文章對外國人的評論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反駁。
華蘅芳說,“凡標新立異之舉,初創未為人所知時,眾多以為非,各國皆然艦甫經出世,以其設計新穎,為泰西諸國所無,而彼之專家學於舊見,交相詬病,指摘多有不實之詞,而國內不明真相之人淆於群哄,甚可怪也。詳推之,則真相不言自明,之棄衝角而用飛剪,人多非之,以飛剪本為民用帆船之式,用於軍用之鋼鐵戰艦之上,不獨怪異,尤為可笑。獨不知飛剪雖自帆船,然自各國有海軍以來,從未消失於軍船兵輪之上。無識狂生,每每強不知以為知,貽笑於人尤不自省,不獨可笑,亦尤可悲也。”
(六百三十九)悄悄開始的戰爭動員
蘅芳接著反駁說,“飛剪利於破浪,凡有飛剪上,即快且穩,英美海軍鋼甲兵輪即有此式,且日本亦有此類艦船,我船廠前所造之‘海昌’艦亦屬此類,海試時外人以其快捷平穩,頗多讚譽。(龍’用此等艦,即因有‘海昌’之成功先例也。衝角而不用,實因‘衝角戰法’為趁亂取勝之術,其始於意奧利薩海戰,顯揚於我鄧壯節公黃海之役,乃兩敗俱傷同歸於盡之末技也。此等戰法最忌以高航速撞擊敵艦,即能撞中敵艦,自損亦重,或傷鐵甲,或斷煙e;,或震壞鍋爐,或折傷機器,且撞擊時非與敵艦所在有夾角不可,撞擊之部位多從敵艦前後方以斜線切入,直指敵艦錨床部,或從側面掠過,撕開缺口,或直接撞入,然後即速倒車脫離,防兩下勢猛,致己船受損。若不如此,即與敵船俱沒也。以其風險極大,各國海軍之練手本皆以為作戰最末之手段,以其乃助戰之利器,而非必勝之妙算也。之海戰全仗炮力爭勝,棄此等末技,正相宜也艦以‘揹負式’炮塔裝三十公分半之**多達六尊,火力投射密度較泰西同類之艦強出三分之一,與敵艦對射之時,敵同時放四炮,而我可同時放六炮,以精準相同而論,則勝負高下立判。‘龍’艦甲厚質堅,幹舷及炮塔面積雖大,然主裝甲帶及炮塔裝甲厚近三十公分,即高爆之巨彈亦難遽傷之,且艦體鋼料質密,與裝甲渾為一體,強固較同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