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為重要的是,李雲天率領的明軍戰鬥力與蒙古軍隊不相上下,而且還有著令蒙古騎兵吃盡了苦頭的火槍營,這使得阿岱汗和蒙古的高階將領大為不安。
按照穆都的說法,明軍火槍營在蒙古騎兵面前簡直就是一道天塹,那些奮不顧身衝鋒的蒙古勇士連人帶馬倒在了火繩槍射出的密集子彈中,完全沒有絲毫的還手之力。
蒙古軍隊最引以為傲的自然就是騎兵,一旦蒙古騎兵被大明成功限制的話,那麼蒙古軍隊的威力也就減小了一半。
況且,既然連騎兵都無法撕裂明軍火槍營的防線,那麼蒙古步卒要是對上火槍營完全就成為了一個個活靶子。
不過幸運的是,明軍火槍營的兵力好像不算太多,而且容易受到地形和天氣的影響,這對蒙古軍隊是一個非常大的利好,只要不正面硬撼火槍營那麼蒙古騎兵還是有著統治戰場的能力。
的確,火槍營雖然威力大,但是極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限制。
縱觀明軍在銀州城和清風谷的兩場勝仗,李雲天都採用了“堵門”的方式將火槍營呈扇形擺在了銀州城城門和清風谷谷口前面的空曠地帶,這樣一來就最大地發揮了火槍營的威力。
因此,火槍營對地形的要求至關重要,山區、丘陵和叢林等地形都不利於火槍營作戰,它需要一個空曠地帶來展開攻擊,而且火槍營沒有在夜間和雨雪天氣作戰的能力,一旦火槍兵視線被擋以及火藥被打溼,那麼他們將徹底失去戰鬥能力。
這也是李雲天為何只帶了三千支火繩槍來遼東的原因,由於火繩槍的使用有著諸多限制,因此火槍營只能作為奇兵來使用,真正決定戰爭走向的還是騎兵和步兵。
五月下旬,就在阿岱汗和眾蒙古高階將領商討著攻打瀋陽城的時候,一件令他們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李大牛率領五萬從朝鮮國招募計程車兵悄悄從朝鮮國平安道渡過了鴨綠江,夜襲了駐紮在鳳凰城外一個小鎮上用來威懾鳳凰城守軍的五千蒙古兵。
經過一番混戰後,兩千多名蒙古兵趁亂衝出了李大牛的包圍圈,逃回海州城向阿岱汗彙報。
對於這個結果李大牛心中無比遺憾,他用十倍於蒙古軍隊的兵力圍困五千蒙古兵,原本是全殲的局面可結果還是使得對方衝出去了大半,雖然最後取得了勝利但在他看來與失敗無疑,並沒有達到此戰消滅那五千蒙古兵的目的。
雖然朝鮮士兵經過了大半年的訓練後戰鬥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依舊無法與驍武軍和女真諸部計程車兵相提並論,甚至比開原城的遼東明軍都要低一個檔次,第一場仗能打成這樣已經無可厚非了。
鳳凰城坐落在鳳凰山腳下一個呈葫蘆狀的巨大峽谷中,是一個依山而建的山城,可屯兵十餘萬,東距鴨綠江百餘里。
鳳凰山屬長白山餘脈,主峰攢雲峰海拔近千米,有著“萬里長城第一山”的美譽。
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御駕東巡,遊覽鳳凰山時聽說了“鳳凰拜祖”的傳說,遂賜名“鳳凰山”。
民間傳說,“平遼王”薛仁貴為了威懾遼東諸部,使其不背叛大唐,在距鳳凰山四十里處的發箭嶺開震天弓,搭穿雲箭,對準鳳凰山方向震臂一射,神箭穿鳳凰山而過落入鴨綠江中,自此便有被當地人津津樂道的“神弓射箭眼,一箭定遼東”。
由於鳳凰城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故而大明將定遼右衛設在了這裡,並且屯兵兩萬威懾朝鮮王國。
李大牛的到來使得鳳凰城守備、遼東都指揮僉事羅黑虎欣喜若狂,鳳凰城的糧食已經吃不了幾個月了,他還以為自己等不到援軍的到來,沒想到李大牛神兵天降,一下子就給鳳凰城解了圍。
而且令羅黑虎感到開心的是,李大牛這次並不是空著手來的,從朝鮮運來了大批的軍事物資,這一下他再也不用擔心糧食的問題。
李大牛之所以忽然間出現在了鳳凰城,是因為他在奔赴開原城的途中接到了李雲天的緊急命令,停在朝鮮王國咸鏡道待命。
四月底,李大牛接到了李雲天的最新命令,於是率領五萬朝鮮兵南下,並從朝鮮國西京平壤城運來了大批的軍事物資,經過一番準備後從平安道秘密渡過鴨綠江,突襲了鳳凰城外的蒙古軍隊。
戰場上風雲變幻,李雲天先前並沒有想到會如此順利地消滅察合的援軍以及銀州城的蒙古軍隊,因此在攻克銀州城後敏銳地意識到他擁有足夠的兵力守住瀋陽城,因此就讓李大牛在咸鏡道待命,靜觀阿岱汗的對策。
如李雲天所料想的一樣,阿岱汗將兵力調集在了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