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國將全國的地域分為八道,俗稱朝鮮八道,即:
京畿道:含漢城府、開城府,首府在漢城府。
慶尚道:含慶州府、尚州牧、晉州牧,設左兵營、右兵營、左水營、右水營,首府在慶州府。
全羅道:含全州牧、羅州牧,設兵營、左水營、右水營,首府在全州。
忠清道:含忠州牧、清州牧、公州牧,設水營,首府在清州。
黃海道:含黃州牧、海州牧,首府在黃州。
平安道:含平壤府、寧邊大都護府、義州牧,首府在平壤府。
江原道:含江陵大都護府、原州牧,首府在江陵。
咸鏡道(寧安道):含咸興府、鏡城都護府、北清都護府,首府在咸興府。
朝鮮國的道相當於大明的省級地方機構,下面設有州、府、郡、縣。
其中,慶尚、全羅、忠清、黃海和京畿五道後來又再分為左右兩道,寧安道(咸鏡道)分南北兩道,平安道分東西兩道,江原道分嶺東、嶺西兩部。
除了這種地方行政劃分以外,古代的朝鮮還按傳統習慣將全國劃為六個大區,即:
關北(咸鏡道、平安道);關西(黃海道,平安道南部,以及江原道西部);關東(江原道太白山以東的部分,又稱嶺東);畿湖(京畿道全部和忠清道的一部);湖南(忠清道一部分加上全羅道);嶺南(慶尚道)
值得一提的是,朝鮮王國初年,朝鮮國北部鹹境道和平安道一帶的地域並非朝鮮人居住,而是女真人的活動地域。
在遼、金、元三朝的400年間,三朝與朝鮮王國的前身――高麗王國的北部邊界基本穩定在朝鮮王國江原道的永興地區。
大明立國後,朝鮮國的北部地區由明太祖設立的鐵嶺衛管轄,明朝永樂以後鐵嶺衛北撤,使得朝鮮王趁勢派兵進入這片土地。
當時鹹境道和平安道一帶的地域的居民以女真人為主,女真部族構成了朝鮮國北部藩籬。
朝鮮王國世宗時期,朝鮮國先後從南方強制遷徙朝鮮人在北部地區定居,逐步實施對北部地區的有效控制。
據《李朝世宗實錄》記載,遷徙來的朝鮮人因為不適應北方的氣候,疾疫流行,以致“新徙之民,不安其心,思歸故土,或臻亡命”。
為了確保北部地區的穩定與安全,朝鮮王必須要處理好與當地女真諸部的關係,為求控制女真採取了羈縻與武力征伐兩種措施,以確保對這一地區的有效控制。
朝鮮王對女真的羈縻策略,首先是施恩籠絡,授酋長以侍衛、將軍等職位,同時,若遇上女真天災,亦予以救濟。
自朝鮮王國太宗起開始對女真施恩,據《李朝世宗實錄》當時建州衛酋長猛哥帖木兒求見,即以其“居吾境,為吾藩籬,宜待之厚”。
朝鮮王國世宗時期更是對女真諸衛酋長多授予侍衛一類頭銜。《李朝世宗實錄》記載:“中朝於夷狄,不惜除都督以下之職者,非欲侍衛也,欲羈縻也。又國初萬戶宣略將軍之職,不惜遙授,亦欲羈縻也。”
不僅對當時建州衛官吏子弟授予官職,並令在朝鮮國娶妻,使其安心侍衛,“使之迭相往來覲親,則彼自有永久安堵之心”。
朝鮮王國世宗年間,建州左、中、右三衛皆發生罕見旱災,穀食皆枯,朝鮮國遂給糧,人給米二升、鹽一升救荒,令女真各部感激不盡,此皆是籠絡措施。
朝鮮王國與女真關係時好時壞,關係好時則和平相處,相互貿易,關係不好時則施以戰爭,曾多次興兵女真,焚其廬舍,毀其莊稼,斷其貿易。
而女真在不能與朝鮮王國貿易時,往往在朝鮮王國邊境搶掠財物,以維持生計,朝鮮王國則派兵進攻,故而戰事不斷。
由於朝鮮王國在與女真長期的交往中總是處於主導地位,具有控制女真的實力,而女真處於分散、被動的境地。這種長期的不平等地位造就了朝鮮鄙視女真的文化心態,深深烙上了女真是“夷狄”的觀念。
“四郡六鎮!”等看完了楊雲貴提供的情報後,李雲天的眉頭不由得微微皺了起來,神情變得嚴肅起來。
朝鮮國世宗繼承王位後,派進士出身的將領金宗瑞赴任朝鮮國北部旺咸鏡道觀察使,開拓北部邊疆六鎮,以保朝鮮國北方安全。
當時朝鮮國的朝議對金宗瑞此行褒貶不一,擔心此舉會激怒了大明,而金宗瑞“力主其事”,幸得世宗贊同,得以成事。
咸鏡道當時是女真族兀狄哈部的領地,金宗瑞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