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那名特使離開,黎利和阮焉就柳州城刺殺一事進行了商議,阮焉認為是占城國策劃了此次行刺事件,目的自然是激怒大明,使得大明全力圍剿交趾的叛軍。
而且,阮焉敏銳地感覺到占城國派人前去柳州城見遇刺後的定南將軍意欲不軌,如果他沒有猜錯的話占城國很可能是想出兵協助明軍攻打交趾叛軍,因為如果沒有大明皇帝的旨意佔城國國王無法干涉大明的事務,故而唯有透過定南將軍來實現出兵的目的。
黎利對此並不感到意外,如果換做他是占城國國王的話也會這樣做,趁機了結了對方,以免日後成為了禍害。
如果占城國國王想要出兵的話,按照通常的流程要派使者去大明京城向宣德帝上請求出兵的奏表,從占城國的多海港乘船啟程,一路北上後經寧波市舶司登岸。
因此,在阮焉的建議下黎利派人聯絡了小琉球雞籠山的倭寇,讓他們進行攔截。
結果功夫不負有心人,雞籠山的倭寇果然攔下了占城國國王派去大明的使者,從他身上搜出了占城國國王給宣德帝請求出兵協助明軍平定交趾叛亂的奏表。
在這封奏表裡,占城國國王找了一個合情合理的理由,指出交趾叛軍時常南下侵擾占城國,搶劫財物,殺戮百姓。
而然,實際上的情形卻並非如此,叛軍面對明軍的時候已經足夠吃力,哪裡還有心思去招惹占城國,占城國這樣做只不過是有一個出兵的由頭罷了。
當黎利得到占城國國王的奏表後頓時勃然大怒,一旦占城國國王的奏表送到了大明京城,那麼宣德帝很有可能會同意其出兵,如此一來交趾的叛軍將腹背受敵。
在黎利看來,在中南半島他最主要的對手不是明軍,明軍畢竟勞師遠征,人生地不熟,他有把握將明軍活活拖死在交趾。
可是占城國不一樣,對交趾的地形非常熟悉,更是三番五次地攻進了交州城,可謂是他的心腹大患。
故而黎利下令砍了占城國國王使者的腦袋送給占城國王示威。
與此同時,黎利也開始調兵遣將,在交趾最南部的昇華府聚集兵力,準備率先進攻佔城國,以防止叛軍腹背受敵。
其實,促使黎利決定對占城國大動兵戈並不是因為占城國國王的那道奏表,而是交趾叛軍轄地內軍民之間的利益衝突越來越嚴重,迫使黎利不得不對占城國開戰,用以緩解轄地內軍民之間的關係,將內部的矛盾向外部轉移。
困擾黎利的最大問題就是叛軍的財政,由於叛軍和明軍依舊處於交戰狀態,故而黎利無法展開對外貿易來獲取資金,使得他不得不對轄區內的百姓和商賈徵稅。
其次是嚴重缺少治理地方事務的官員,地方的官吏一部分由叛軍的將領擔任,另外一部分從社會上招募,這使得地方官吏不僅能力有限,而且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令地方上的秩序迅速惡化。
面對叛軍目前的困境,即使是阮焉也無能為力,他擅長的是謀略而非政務,故而也認為進攻佔城國是穩定轄區民心的最佳途徑,既轉移了叛軍轄地內的軍民矛盾,又能從占城國搶掠來錢物解決叛軍的財政危機。
得知黎利殺了占城國國王派往大明的使者後,李雲天暗自鬆了一口氣,他先前還擔心黎利抓不到那名使者,那樣的話就無法激起黎利主動進攻佔城國。
而且,占城國國王的使者一旦到京,無疑會給李雲天帶來麻煩,事到如今朝中的文武百官都想盡快結束交趾的戰事,十有八九會說服宣德帝讓占城國派兵襲擊交趾叛軍的後方,與交趾的平叛大軍夾擊叛軍,如此一來就會破壞了李雲天的計劃。
在李雲天的計劃中,他要趁著交趾叛軍攻佔了占城國後再將其剿滅,如此一來就可以順勢將佔城國收入囊中,因此必須要挑動黎利主動進攻,這樣他才能坐山觀虎鬥,讓雙方拼個兩敗俱傷。
李雲天非常清楚,黎利既然將佔城國國王使者的頭顱送回去,擺明了就是要向占城國動武,而且最遲十月份一定會開戰。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中南半島的山林中夏季多瘴氣,故而打仗的時間通常都在冬天,以此來避過瘴氣,這意味著留給黎利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如果他不能在明年五月份之前拿下占城國,那麼他的軍事行動將受到山林中瘴氣的影響,有著諸多不利。
更何況叛軍一直都處於準戰備狀態,只要黎利一聲令下,很快就能投入到戰鬥中去。
故而,李雲天向在廣西整訓了大半年的兩萬多驍武軍新兵下達了命令,責令他們前去圍剿柳州府和慶遠府蠻人韋萬黃、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