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怎麼回事了,這劉錚不是迂腐,而是存心找茬,但給事中的權力就在於封駁,為帝國的政令加一道保險閥,制度就是制度。方孝儒急了,他一方面陰使手下去勸說劉錚同意詔書,可是劉錚卻如他的名字一樣,也是個硬脖子的人,任由好說歹說也不同意。
方孝儒無奈,心裡罵著,你他媽就知道搗亂,卻不知道,這是為了保證皇上的位子坐得安穩!只是這話如何能在詔書裡說出來,只能在旨意中對鐵鉉的功勞進行了一番詳細的描述,甚至搬出了先帝賜鼎石字的典故,第三次將旨意發給劉錚。方孝儒心想這次你得必須同意了,否則就可以直接撤你的職!誰成想劉錚接到詔書之後,將詔書放在書案之上,然後將自己給事中的印璽連同自己的烏紗放在詔書之後,拍拍屁股走人,老子不幹了!
劉錚三度封駁詔書,在朝野上下如同扔下一枚炸彈,掀起了滔天巨浪。贊成者認為劉錚做得沒錯,人家封駁有理有節;反對者認為劉錚不懂得顧全大局,朝廷需要鐵鉉等人平亂,劉錚卻在這個時候拆臺,分明是拆平定靖難之亂的臺!其實大家心知肚明,問題的焦點就在於,人家朱植在遼東打生打死,平定燕亂,朝廷憑什麼在後面搞小動作,自毀長城,強拆遼東軍,大家對朱植產生了深深的同情。
方孝儒生氣到了極點,不但接受了劉錚辭呈,立刻任命另外一名自己的親信作兵科給事中,這名親信自然用了印,透過了封賞詔書。
只是這一來一去已經經過了兩個月,但北方戰局又有點天翻地覆了。
PS:騎兵新書《明吏》已上傳,書號:16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