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大的分歧。為了儘快給予印度以獨立地位,在瞭解了印度各派政治勢力的意願之後,華夏共和國大總統孫綱提出了三個方案,“甲方案”為“大印度聯邦共和國方案”,即建立一個統一的印度,這個印度將是鬆散的聯邦,分別下轄印度斯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個分治地區,三個分治地區擁有很大的自治權力,只由聯邦政府負責國防和外交事務;“乙方案”為“邦聯方案”,即成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個邦國,三國成立邦聯或攻守同盟,旁遮普和阿薩姆兩個非穆斯林地區分別併入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丙方案”為“聯省共和國方案”,即在印度成立按民族劃分的17個自治省或邦,各自治省和邦擁有較大的自治權力,各省實行中國式的代議制和地方自治,由各自治省成立“印度聯省共和國”,各自治省不能脫離聯省共和國成立獨立國家。
但讓孫綱始料未及的是,他所提出來的方案竟然無一例外的遭到了印度兩大宗教集團的反對,儘管對於孫綱及他所代表的中國政府的威望表示敬重,但“自由印度”領導人錢德拉。鮑斯和印度國大黨領袖尼赫魯都明確表示拒絕接受“巴基斯坦”這個概念,而全印度穆斯林聯盟領袖穆罕默德。真納則堅決要求成立獨立的巴基斯坦國家,印度的錫克教徒也要求成立獨立的“錫克斯坦”,而海德拉巴、克什米爾、邁索爾等印度幾個大土邦的王公則要求各個土邦組成“第三個印度”。
在後世的歷史學者們以客觀的眼光來看,孫綱所提出來的這三個方案無論實現哪一個,對印度都是極其有利的。這三個方案既可以維護印度次大陸的統一,又可以使地方擁有很大的自主權,尤其能夠消除“印度教徒多數統治”所帶來的恐懼。但印度各派政治勢力的短視和無能最終葬送了這一美好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