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
這要是沒有做好準備,貿貿然衝進去很可能陰溝裡翻船。
之前他還頭疼了好一陣,對攻打塘湖水匪實在有些抗拒。這可不比其它土匪,打不過木槳一翻就溜了,想抓住尾巴都難如登天,更別說合圍包餃子了。
可沒想到,馬千總卻是主動放棄了塘湖那的水匪……
“沒錯,暫時放棄吧,那地方可不是咱們能胡亂折騰滴!”
不等馬千總回話,旁邊的楊軍便(8○○ΤxΤ ˋc○Μ出聲解釋道。
“一幫水匪而已,難道還有什麼大來頭不成?”吳可更疑惑了。
“一幫水匪自然沒什麼大來頭,可塘湖那地兒的事務不是咱們可以隨便插手滴!”見吳可不明白,馬千總擺了擺有些為難說道。
“難道這裡頭還有什麼名堂不成?”聽出了馬某人話中的無奈,吳可眼睛一迷好奇問道。
所謂擋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更何況還是涉及到升官發財這樣的‘大事’?
之前就說過馬某人背後可是站著武昌府排名前三的大佬,鄉勇營其它官員也都各有依憑,小小的塘湖竟也能讓他們如此忌憚?
抬眼掃過正堂一眾同僚,只見這幫平日裡囂張不可一世的傢伙,此時卻是老老實實不發一言,好象這事跟他們沒任何關係一般。
“沒什麼名堂,就是塘湖的鄉紳勢力強大到可怕!”
馬千總先是嘆了口氣,而後在吳可震驚不解的目光中滿臉沉凝,澀聲回答道:“你小子不是通城本地人麼,怎麼連赫赫有名的讀書之鄉都沒聽說過……”
震驚,除了震驚還是震驚!
吳可真是沒想到,在通城這樣的窮鄉僻壤竟然還有這樣的地方?
真真不愧是有名的讀書之鄉!
像唐朝時的金興政和金同慶父子,那可都是在歷史上留有名號的進士大佬,父親做到了中唐時的禮部尚書,兒子也是官至一郡之守。
還有唐末戰亂時期的張十萬,那可是一個真真正正的大牛。
相傳在唐朝末期,因民不聊生、民生困苦、國家動盪,張氏青年為保鄉鄰一方平安與溫飽,率領鄉親揭竿而起,抗稅反奴,周邊十數縣府感其為人勇敢仗義,紛擁其為王,號稱“兵馬十萬眾宅舍十萬間糧食十萬擔金銀十成斤”。後,又有黃巢起義,但張不為所動,中而立之,不應腐唐之招納,也不應黃軍之反唐。良苦用心,只為保一方鄉鄰。
至於宋朝的方迪,方琳和方瓊三祖孫那就更加了不得,號稱‘一門三進士,祖孫三尚書’。
方迪和方琳就不說了,是宋朝最鼎盛時期的高官顯宦。
值得大書特書的就是‘一門三進士,祖孫三尚書’中最小的那位方瓊,那可真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
方瓊,原名端五,號益庵,累官兵部尚書,兵部大元帥、抗金英雄、岳飛之師。
其人生於宋朝宗熙寧年(公元1068年),哲宗元右二年(公元1087年)中舉人,元右六年(公元1091年)登進士,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筮仕,累官兵部尚書,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因母親去逝返回通城黃袍家鄉,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人入侵,東路由燕京(北京)南下,過黃河進犯汴京(河南開封)。欽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泊機甸,提師勤王,次年夏,金兵又至,二帝北轅,京都危急,方瓊率軍奮勇御金,力戰救駕,壯烈犧牲。
明朝時塘湖出身的進士也不在少數,而且大多官位品級不低,可謂榮耀鄉里盛極一時。
當然這些都是塘湖以前的歷史,雖然讓人震撼但時移事易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關鍵的是嘉慶年間塘湖起碼有近十人高中進士,此時他們在外省為官最低都是地方正七品知縣,高的知州知府甚至官至道臺的都有,京城六部也有好幾位中低層官員,勢力和影響力實在不可小覷。
馬千總雖然自身品級不低,但比起那些正途進士那真是差遠了。
塘湖那幫水匪勢力不小人數眾多,扎跟塘湖誰知道與那些在外為官的進士家族有沒有勾連?
要是萬一不小心觸犯了那些鄉紳家族,就算以馬某人的後,臺也吃不了兜著走,更別說鄉勇隊一干後,臺還比不上馬千總的低階武官了,再給他們三個膽子也沒那勇氣啊!
真是一幫欺軟怕硬的傢伙!
不過如此也好,不用在寒冷的冬天鑽山划水,避免了手下小弟大量非戰鬥傷亡,同時也讓他能夠抽出時間回沙堆處理堆積的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