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另一隊太平軍三四千人自龍脖子衝出,搖旗吶喊,牽制和吸引清軍注意力。
同日,石達開軍胡以晃部北支隊也趕到仙鶴門、堯化門一帶,築壘數十處,前鋒抵達紫金山東面的黃馬群,切斷了江南大營赴仙鶴門的必由之路。
江南大營主稅向榮一見大營危在旦夕,哪還敢怠慢?
一邊急令張國樑抽帶兵勇千餘名由溧水星夜趕回大營,一邊向巢縣吳可緊急求援,並從丹陽、秣陵關調兵一千三百人回援;同時,嚴令王浚等“加意固守待援”,密令都司馮子材帶廣勇五百名,“多帶火彈,夤夜潛赴黃馬群”,焚燒太平軍新築各壘,以便“與仙鶴門之營通氣”。
不提江南大營如何佈置,吳可接到求援信件後不敢怠慢,親率五千安徽清軍攻擊阻截太平軍防禦人手,三天時間連續推進五十里直逼馬鞍山核心抵達。
到此關鍵時刻太平軍也不甘示弱,駐守馬鞍山地區太平軍拼死抵抗,蕪湖,銅陵還有安慶太平紛紛出動,想要牽制安徽清軍吳可部人馬。
而在6月19日拂曉江南大營營盤已打成一鍋粥,太平軍四五千人直撲仙鶴門敵營,接著又出動數千人分七八隊進行包抄,王浚等部清軍潰退。
與此同時,龍脖子方面的太平軍也出動二三千人,排立山腳,向榮不得不從大營抽兵六百前往抵禦。
當天,張國樑率兵一千二百名趕至大營,但懾於太平軍的聲勢,不敢應戰,只是連夜在青馬群(黃馬群南)一帶築壘,妄圖阻止太平軍的進攻。
6月20日晨,各路太平軍發起總攻。
仙鶴門方向的太平軍多路齊出,將敵營團團圍困;另一路太平軍二三千人翻過紫金山,從後路直插清營。與此同時,天京城內又派數千人出通濟門,直撲七橋甕。
江南大營主帥向榮眼見不妙親率大營兵勇一千二百名趕赴七橋甕,名為抗擊,實則為逃跑作準備。
而就在這時,紫金山上又一支太平軍四五千人由靈谷寺下山,攻破滿洲馬隊營盤,縱火焚燒;同時,洪武(今光華門)、朝陽(今中山門)等門太平軍亦分路出擊,連下清軍營寨二十餘座,進而攻破孝陵衛大營。
清軍頓時大潰,死傷副將以下千餘人。向榮、張國樑等連夜敗走準備向蘇南方向撤退。
幸得這時安徽提督吳可率兵五千,打通馬鞍山與金陵之間的陸路通道,接應敗退之江南大營主帥向榮等潰兵三千餘人,擊退尾隨而至太平軍六千人馬。
而後從容撤離馬鞍山回到巢縣,面對太平軍石達開部跟秦日綱部兩路大軍怡然不懼,安徽清軍紮緊籬笆太平軍試探進攻幾回無果後只得無奈放棄。
為了擴大戰果,摧毀江南大營之後,楊秀清即令秦日綱統軍追擊殘餘清軍,韋昌輝主持江西軍政,石達開前往湖北,解武漢之圍。
吳可救下驚魂未定的向大軍門之後,勸其暫避太平軍鋒芒移駐廬州,等太平軍主力分散各處之後再重建江南大營,到時安徽清軍一定鼎力支援……
第342章得不償失
一場大戰下來,清軍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同時被破……
可是最後清點損失,兩座大營外加江蘇清軍,總共損失不過一萬五千左右,看似損失不小其實並未傷筋動骨。
這不,隨著尚榮撤往安慶的訊息傳出,之後半月時間陸連續續竟有上萬清軍投奔而來,讓一直愁眉苦臉的向榮也忍不住寬鬆幾分顏色。
可惜的是,朝廷以成敗論英雄,可不管向榮有多少委屈和內情。
儘管安徽軍政大佬幫忙說情,但朝廷依舊毫不猶豫革去向榮身上職務,連降四級於江南大營暫時留用。
這一打擊可不輕,向榮這廝直接病倒一時臥床不起,就是朝廷新任江南大營主帥和春前來探望都閉門不見。
當然和春表面沒在乎,和暗地裡卻是將滯留廬州的一萬多原江南大營將士抽調一空,張國樑這個原水賊出身首領還官升一級當了提督,被和春直接以高官厚祿收買。
向榮氣得夠戧,可以他戰敗之將的身份還啥都不能說,只得將這口悶氣憋在心裡。幸好有張亮基跟吳可不時安慰,這才沒被氣出個好歹來。
向榮可是清廷數得上號的軍方大佬,跟吳可情況類似由小兵一刀一槍拼出來的地位,在軍中威望可不是開玩笑的。
只要這廝沒徹底倒臺,以朝廷眼下缺將缺得嚴重的現狀,遲早都有起復的一天,吳可跟張亮基自然不會輕易得罪了處於敏感期的向大遊擊。
秉承著好人做到底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