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戰爭烈度卻是一日強過一日。
首先,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他將總督衙門能夠掌控的三處戰場分出了主次。
蘇北戰場就不用說了,雖然經過實戰團練們的戰鬥力和戰鬥素養都提升得很快,可相比整個戰場局勢而言妥妥的牽制角色。
關鍵要從常州戰場和廬州戰場選出一個主攻一個輔助。
按理說常州戰場包括了常州,揚州和鎮江一線,延綿數百里投入清軍過十萬,而且戰鬥力也並不差應該作為主力進攻方向的。
怎麼說廬州戰場投放的安慶清軍不過一萬五千左右,比起常州戰場差得太遠,就連蘇北戰場的人數都不如。可架不住安徽清軍戰鬥力最強,而且背靠淮北這樣的穩定後方輜重糧草不缺,後勁卻是比另外兩處戰場清軍卻是要強得多。
和手下一干將領足足討論了兩天,吳可終於徹底下定決心,將廬州戰場作為主攻方向,其餘兩處戰場則是輔助牽制太平軍有生力量。
計議已定,兩江總督衙門立刻行動起來,調撥物資秘密派遣精兵強將加入廬州戰場,同時蘇北和常州兩處戰場猛然加強了攻勢,吸引太平軍放手部隊的主力已和關注,牽制大量兵力於兩處防線之上。
……
就在兩江清軍秘密蘊量著大動作之時,湖南寶慶卻已經打成一鍋皺粥。
寶慶會戰自五月底拉開帷幕,太平軍在對寶慶攻堅的同時,更與城外援軍展開了激烈的拒援戰。
太平軍在寶慶城下與清軍大小八十多次戰鬥中,勝者六十有餘。
其中太平軍在7月上旬向城東何紹彩部援軍出擊,取得“洪橋大捷”,給湘軍以沉重打擊,大大振奮了士氣。
之後太平軍一直針對援軍採取以攻為守的戰略以遏制援軍的進逼。劉長佑曾欲從東北方逼近太平軍營盤,但這一動向立即被石達開察覺,太平軍隨即在東北方加築營壘,同時出兵向西北方迂迴包抄劉長佑的後路,使其不能造成近一步的威脅。由是直到7月中旬,太平軍在寶慶城外的戰鬥中仍然兵勢甚強,佔據著主動。
然而,儘管太平軍的拒援戰成效顯著,攻城戰卻並不順利。
在一個半月時間的戰鬥中,太平軍始終未能實現攻破寶慶的目標。清軍卻是越聚越多,特別是李續宜率領的萬餘湖北援軍的到達,不僅刺激了城外各清軍人馬計程車氣,更從根本上改變了敵我兵力的對比,清軍人數從劣勢方變成和太平軍旗鼓相當。從此,戰局開始向不利於太平軍的方向逆轉。
李續宜軍到達後,與劉長佑劉嶽昭等部清軍會合於寶慶東北的半邊街一帶,以圖挫敗太平軍包抄劉長佑後路的計劃。
石達開得知後決定主動出擊,遂於深夜調動大軍逼近清軍半邊街大營,拂曉時分發動進攻,雙方激戰至第三天仍然難分難解。
這時,李續宜以部分兵力繼續扼守大營,自己率軍渡過資水西移,在水師和騎兵隊的配合下,突然向太平軍最薄弱的北路陣地發動強攻。
石達開聞報,急命賴裕新馳援,但為時已晚,太平軍營壘數十座,哨卡百餘處被清軍摧毀。
接著,清軍又乘勝掃蕩資水西路,太平軍大敗之餘士氣嚴重受挫,西路陣地隨之陷落。
太平軍陣亡數千人,可謂損失慘重。更嚴重的是,到7月29日為止,西北兩路陣地落入敵手,寶慶合圍已完全被突破,城內外文書餉道復通,這標誌著寶慶形勢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此戰過後,太平軍圍困線僅存東南兩段,對寶慶已難以構成威脅,而無論兵力、士氣、糧餉、武器方面,較於清軍皆處於劣勢,會戰敗局已無可挽回。為求儲存實力,石達開決定撤入廣西休整,開始部署退軍。
雙方休戰半個月後,太平軍於8月13日再度分作十幾路,猛攻李續宜大營。但此戰目的顯已經不在進攻,只是以進為退而已。
14日深夜,太平軍即分兵兩路南撤,18日,全師轉入廣西。
……
與此同時,江西大地也是熱鬧非凡。
太平軍將領楊輔清率軍撤離景德鎮之後,先在江西北地遊蕩半月時間,而後趁湘軍大量抽調入湘支援兵力空虛之際,向要地湖口方向移動。
結果,楊輔清部一頭撞上兵出九江的鄉勇隊吳水牛部五千兵馬,雙方在九江各地大戰十來日,最後以楊輔清部不支後撤結束。
水牛趁此機會殺出九江,將九江與南昌之間的道路打通,路上所遇太平軍與土匪人馬遭到毀滅性打擊,江西北部局勢一下子大為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