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部分(3 / 4)

小說:新列強時代 作者:曾氏六合網

已,結果一個沒弄好玩脫了。

僧格林沁是蒙古科爾沁札薩克多羅郡王,他的蒙古騎兵主要為蒙古諸王公所屬,而不是滿清八旗系列。

正是這一特殊性,決定了僧格林沁地位的複雜性。

怎麼說,這些蒙古軍隊是他的立命之本子弟兵,就如湘軍是曾國藩的立命之本子弟兵一樣,沒有了蒙古騎兵,僧格林沁對滿清就失去了利用價值,沒人沒槍就沒地位,僧王混了這麼久的滿清官場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只要手裡有兵有槍在這樣的時刻朝廷就不能拿他怎麼樣,加上僧王在蒙古人中的威望,使朝廷根本不能簡單處置他。

就是八里橋之戰清軍全軍被圍而他臨陣脫逃這樣的大罪也不算什麼,只要他能找到足夠理由互相要說得過去,好對上對下交代就行。

而找藉口的本事,對於混跡滿清官場的老油子來說,只不過小菜一碟。

這不,八里橋之戰其實就是僧王找的一個最好藉口,好得咸豐帝心膽俱喪來不及處理了他,而是帶著老婆小妾轉身就跑。

沒辦法,張家灣一觸即潰敗得太丟人了,到了八里橋不打一仗就讓英法聯軍輕鬆進了北京,這可是怎麼都掩蓋不過的大罪。

這也是僧王為什麼不選擇地形更有利,作戰更有效的西直門一帶作為主戰場的根本原因。因為軍事不能脫離政治,西直門已經是京郊了,想想袁崇煥怎麼死的吧?

縱敵之罪啊。八里橋之戰是必須打的,而且要打得像模像樣,這是僧王向朝廷和咸豐帝表態要死戰的原因。

再說了,在張家灣被打敗一仗都不能認識到英法洋夷火器的厲害,僧王這麼多年那真是白活了。

作為一個滿清培養出來的好乾部,怎麼會不論考慮給自己留後路。除非他不想繼續混了,真的準備為國捐軀了。

但是事實明顯不是如此,八里橋一戰慘敗最後全軍被圍,僧王不就早早的脫離一線跑路了麼,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僧王明顯抱著“好死不如歹活著”的想法,而以蒙古騎兵的獨特性,讓僧王不可能將他們全部當炮灰送在八里橋。一是自己失去了讓滿清依仗的資本;二是將失去蒙古諸王公的信任。

所以當時僧王大人在八里橋一戰時的所作所為就很好理解了,根本沒有與英法聯軍決死一戰的打算,只是在八里橋準備應個景,沒想到側翼的勝保大人先玩了一招苦肉計,掛點彩先早早帶八旗兄弟們收工回去休息了,真是一個比一個精。

結果腹背受敵的僧王大人沒法了,就只有壯士斷腕、乞丐磚拍胸,留下5000直系蒙古騎兵斷後,自己還保留一半逃跑。這樣上下都好交代,說我僧王大人不用力嘛。

反正就算犧牲了5000直系蒙古騎兵,不是還保有5000嫡系戰裡麼,滿清朝廷也不敢逼得太緊,蒙古王公那裡也好交代不是?

只是沒想到英法聯軍胃口太大,連逃跑的也不放過,追得僧王大人最後只有寥寥數騎親衛跑出了包圍圈,那叫一個悽悽慘慘慼戚,絕對有資格大叫一聲“誰能比我慘啦”。

僧王及時跑路逃出英法聯軍包圍圈,留下數萬被嚇破了苦膽的清軍潰兵成了待宰羔羊,要不是兩江輕騎及時趕到的話還不知道情況如何糟糕。

原本輕鬆收降戰俘的英法聯軍戰士輕鬆不起來了,在各自長官氣急敗壞的指揮下分進合擊四下堵截,一定要將可惡的清國騎兵給堵住消滅。

可那幫不知從哪冒出的清國騎兵實在狡猾,憑藉其高超的機動靈活跟聯軍圍堵戰士玩起了‘捉迷藏’,來去如風根本不給聯軍戰士合圍堵截的機會,一旦發現不對立刻轉進毫不拖泥帶水,比之前戰鬥時只知矇頭衝鋒的清國騎兵簡直狡猾得太多,哪裡是純靠兩腿走路的聯軍戰士追得上的?

更可惡的是,這幫極其機動靈活的清國騎兵手裡全是短弩這樣的厲害玩意,還有冒著黑煙一爆炸便將周圍三米範圍全部籠罩在一片嗆鼻硝煙中的爆炸物,可是讓圍追堵截的聯軍戰士吃足了苦頭。

就這樣,分散開來的過千兩江輕騎,便帶著數千氣急敗壞的英法聯軍戰士,在通州城外繞圈子,時不時的趁空給聯軍戰力薄弱處來上一下子。

步兵在曠野平原怎能跟得上騎兵的腳步?

儘管聯軍戰士人手一杆前膛遂發槍,站列成隊排,射的威力極大,比起強弓勁弩的射程更遠威力更大,可兩江輕騎又不是傻子怎會充當活靶子任由聯軍戰士站好隊形然後排槍射擊?

以通州城為核心的二十里方圓地域,被兩江輕騎攪得一片混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