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在擔任湖廣總督期間的禁菸成效,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然而遺憾的是在當時負責查禁鴉,片的大小官吏中,大多數是一些知法犯法的官場油子,其中有些官員甚至自己就參與了鴉,片的走私活動。
走私鴉,片的利益實在不小,就像搶錢一般輕鬆簡單。只要能把鴉,片安全運進國內,其它什麼事都不需要管就等著數銀子就是。
面對如此誘惑,本就風氣不良的滿清官員很少能有抵擋得住的,就算本人不親自參與走私鴉,片的違法事情中去,卻也可以收取不菲的好處費。
更不要說有些官員無恥之尤,利用手頭全力乾脆將身後家族拉了出來,一起做那走私鴉,片獲取暴利的可惡勾當。
不僅如此一些在執行追緝鴉,片的巡緝官船,還常常用作鴉,片走私之用。這樣的事情經常出現,在地方上都成了一種預設的潛規則,至於朝廷的法令根本就是一紙空文得不到貫徹執行。
而這種露骨的知法犯法行為,顯然是不可能阻止外來鴉,片輸入的。所謂欲正人必先正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就是這個道理。
地方官員都是如此地公然踐踏朝廷禁令,所謂上行下效想要他人跟著遵守,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妄想。朝廷雖然頒佈了一些較為嚴厲的禁菸法令,但是由於執行者的踐踏破壞使得這些禁菸法令變得毫無意義。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禁止外來鴉,片輸入,以及打擊鴉,片走私行為顯然不會有什麼好結果,而事情也確實如此。
而在官以賄成刑以錢免的清朝社會後期,上至朝廷下至吏胥兵弁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鴉,片受賄集團,想要禁絕鴉,片擴散顯然觸動了某些利益集團的利益,這也給朝廷禁菸造成了極大困難和阻力。
可以肯定地說,鴉,片之所以屢禁不止與這個龐大的鴉,片受賄集團是有著密切聯絡的。在必要的時候這個龐大的鴉,片受賄集團,就完全有可能搖身一變而成為鴉,片走私集團的保護,傘,從而為鴉,片走私大開綠燈。
特別是那些在地方上直接負責查禁鴉,片的官吏、兵弁,更是直接的走私鴉,片受賄者。他們要麼收受鴉,片煙販的現銀,要麼收受鴉,片煙販的鴉,片,從而在鴉,片販子的手上撈取豐厚利益。
當時水師有費巡船有費、營汛有費、差保有費、窯口有費自總督衙門以及關口司事者無不有費,可見走私鴉,片牽連的利益之廣泛。
吳可之所以不願意輕動國內土煙,就是因為這事牽連的利益團體太過龐大,稍一不慎就可能鬧出不可收拾的亂子,而且這事還與亂黨起事有根本區別。
別的不說,掌握土煙種植上游大頭的無不是各地權勢人物,他們要是聯合起來整人就連當地父母官都撐不住。
吳可雖貴為兩廣總督,兩廣地區第一人權勢滔天,可也不怎麼情願鬧到後院起火,然後把自己給搭進去那般犯傻。
他可是知道,有不少封疆大吏朝廷重臣都參合進了走私鴉,片的利益鏈條之中,他們則往往是透過下級官員各種形式的送禮納獻而間接分潤受賄,同時也拿取走私鴉,片裡利潤的大頭。
在這種賄賂公行的情況下,朝廷一次又一次所頒佈的禁菸法令,實際上已成了那些鴉,片受賄者向鴉,片走私分子索取更高賄賂的一個又一個籌碼。因為在貪汙成風的清朝官場中,查禁鴉,片一般都成了發財致富的手段。
朝廷頒佈的一系列禁菸法令,之所以沒有能夠阻止鴉,片的輸入,這與當時賄賂公行的社會風氣是有著密切聯絡的,道理很簡單大清官吏在接受賄賂以後一般的事情都會睜隻眼閉隻眼的當作沒看到的。
所謂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就是這個道理,朝廷頒佈的一系列禁菸法令在這種賄賂公行的情況下,其法令對禁菸問題誠然就不會發生任何作用,外來鴉,片輸入也就自然會一如既往。
再加上大清國力衰弱,無力使它頒佈的禁菸法令對西方列強生效,既而受到一次又一次的無視,這些洋人連朝廷都不願招惹更何況地方官員?
要知道鴉,片戰爭以前的大清雖然內亂不斷,卻還是一個擁有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強大封建國家,它並不是歷來就落後。
在中國封建史上有過象漢唐盛世的繁盛局面,然而當歷史發展到大清統治後期時,由於封建專制統治已經走到了它的盡頭,大清國力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衰弱趨勢,國內政局不穩各地更是叛亂頻頻情況糟糕之極。
特別是在嘉慶、道光年間大清國力更是每況愈下。在這種國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