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島上駐守清軍的又打又拉,此時鐵礦區周圍二十里範圍內的土民村落都已老實下來,青壯勞力基本上都參與鐵礦或者周邊輔助工作,像鐵路和機車這樣能省卻不少勞動量的工具自是極手歡迎。並沒有出現像歷史上南方出現的第一條鐵路那般,引起官民惶恐齊力反對,甚至不惜花費巨大代價將之譭棄。
吳可自然順水推舟,加大了鐵軌的採購力度。正好這時美國南北內戰打得不可開交,各大鐵路以及鋼鐵公司差點虧到吐血,就差沒舉起大喇叭四下呼喝揮累跳樓大甩賣了,此時訂購大量鐵軌的價錢是極低的。
於是,美國內部打得熱火朝天,南北雙方快打出翔來了,太平洋的碼頭上卻是一艘接著一艘裝滿鐵軌和機器的貨輪,加水加煤揚起風帆做好開往東方準備,而遼闊的大洋上已經有好幾艘大貨輪正噴吐蒸汽揚帆遠航。
隨著來自美國的鐵軌和機車不斷運抵瓊崖,從昌江礦區延伸至北部灣碼頭的鐵路,經過一年多時間修建足有四十來公里長,距離北部灣碼頭還有十五六公里路程,目前正在加緊搶工修建。
與此同時,瓊崖道臺衙門再次招募數千青壯勞力,原來的鐵路工程部隊一分為二,補充大量新手以老帶新模式順著已修鐵路再開一條鐵路修建路線,形成正規的鐵路雙軌模式以方便以後的貨物運輸往來。
除了大修鐵路外,昌江北部灣昌化碼頭的修建工作也沒落下。總督衙門為此特意從工程部隊抽調一千精壯勞力,還是有碼頭施工經驗的那種,透過一個季度不停的忙碌終於完成了一個小型貨運碼頭建設。
昌化貨運碼頭第一期工程完成的同時,位於雷州半島最南端的徐聞碼頭第一期工程也同時完工,如此一來從昌江鐵礦到廣東最近的海路交通已經完全打通。
隨著交通運輸的便捷,為鐵礦所在昌江帶來巨大商機。以礦區為核心的二十里範圍裡,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個以礦區為核心的商業帶,兵器以幾快速度正在向歪迅速擴張,波及人數和銀錢流通數量一漲再漲。
因為商業的繁忙帶來了通訊方面的極大需求,由官府設立的郵局驛站在礦區迅猛發展的勢頭面前有些跟不上形勢。瓊崖畢竟是個與廣東隔海相望的巨島,因為交通工具的緣故通訊方面很有些不方便。
礦區所在昌江縣位於瓊崖道的西北部,依山面海距道臺衙門所在瓊州府一百九十六公里,而從瓊州府到雷州半島最近的徐聞又有近兩百里海路,交通和通訊又多不方便可想而知,於是電報便閃亮登場。
眾所周知電報是一種最早用電的方式來傳送資訊的、可靠的即時遠距離通訊方式,它是19世紀30年代在英國和美國發展起來的。電報資訊透過專用的交換線路以電訊號的方式傳送出去,該訊號用編碼代替文字和數字,通常使用的編碼是莫爾斯碼。
當吳可無意中知道此時電報已經發明出來,並且在歐美各國得到應用之後,二話不說透過十三行伍家的關係,從美國採購兩套電報收發裝置,以及數十公里之長的專用電報線。
為了培訓大清自己的電報人才,吳可還特意透過招募以及花費請老師等方式,或直接花大代價從列強本土高薪聘請,或高價從不遠萬里跑來東方淘金的人中淘換電報專業人才,總算花費幾個月時間培訓出了自己的收發報人員,而後便親自畫圖在礦區與臨近的昌江縣衙搭建電報線路,以及收發報裝置。
當一干土憋官民見識到電報的好處和便利之後,接下來電報在瓊崖各重要地段鋪設便毫無阻力,只需沿著官道樹立支撐木杆,理論上只要電報線路夠長便可通到任意角落,當然實際情況不會有這般美好。
因為地理位置的緣故,儘管電報這等新鮮事物在瓊崖蓬勃發展,在此過程中還鬧出了不少笑話,因其便利很快便得到了島上官民的喜愛,一度成為瓊崖島上的熱門討論話題,並隨著電報線路的鋪開而經久不衰。
此時的瓊崖只能用地廣人稀來形容,而且交通很不方便內部通訊條件更是糟糕,電報的出現解決了瓊崖道內部通訊遲滯的麻煩,首先在各地官府衙門便得到了大力推廣和支援。
為了掌握瓊崖道民政大權,將一切正在悄然進行的改革控制在手,吳可在徵求了身邊第一幕僚張鬆了意見後,親自出面通京城盟友溝通,又向朝廷上折推薦張松擔任瓊崖道道臺一職。
朝廷還是很給面子的,瓊崖道可是自古以來流放罪犯的地頭,在朝廷一眾官僚眼中是偏僻得不能再偏僻的地方,天之崖海之角的名頭可不是開玩笑的,只要在官場上稍微有那麼點雄心就不會主動往那兒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