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武裝勢力,再集中全力對付石部太平軍。而各地團練此時同樣對石部太平軍的生存形成巨大威脅。
二十萬人脫離後不久,石達開曾命賴裕新率軍攻南寧,目的則主要是在南寧一帶徵糧,賴裕新與敵相持一月後撤軍。
對石達開部最為不利的情況是,咸豐十一年太平軍的老對手,原兩江總督吳可就任兩廣總督,並且還帶來了三萬精銳安徽清軍。
正如吳可忌憚石達開部太平軍一般,石達開也十分忌憚吳可這位清軍中名副其實的‘名將’,加上他此時手頭只有區區上萬兵力,要是被老對手安徽清軍吊上的話只怕全軍覆沒都不是沒有可能。
情況發展到這個地步,石達開部太平軍在廣西已經無法立足堅持長期作戰,幸好廣西還有個戰友大成國幫忙分擔壓力,吸引了兩廣清軍和入桂湘軍絕大部分注意力和火力,不然石達開也只有率部立刻撤離廣西一條路可走。
可以說,在這時候的石達開是他跟隨太平軍起事以來,境況最落魄的一段日子,整日裡為糧草和清軍的攻勢憂心忡忡難以安眠……
第581章不情願
所幸無初來乍到,廣東那邊有一堆麻煩聲糾纏脫不開身,暫時沒辦法找石達開部的晦氣。
在吳可騰出手之前,以及大成國沒完的時候,石達開的日子其實過得不算太差,主要這廝名頭太響,大成國一干王公將軍們有很多都是他的粉絲,在廣西這一畝三分地上混跡,能夠得到來自大成國極大力度的支援。
在當時那種情況下,石達開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率領剩餘一萬來太平軍將士在廣西立足,這點人馬在廣西戰場上真算不得什麼。
當然作為土生土長的廣西漢子,石部與當地各路叛亂武裝聯絡緊密,在手裡兵力嚴重縮水的情況下,自然加強了與友軍之間的合作。
前面就說過,廣西各路叛亂武裝首領大都十分景仰石達開,所以當石達開和其部人馬進入他們的勢力範圍時,都表現得十分友好和熱切。
比如盤踞賓州的謝必魁,肆虐宣化的李青靛,縱橫上林的李錦貴等率領的天地會叛亂武裝,都在某一段時期內與石達開部展開緊密合作,在與廣西清軍和入桂湘軍的戰鬥中沒少配合作戰。
更有大成國叛亂武裝首領陳開,名將黃鼎鳳等也都對石部太平軍非常友好,如後來石達開進入貴縣時,原駐守貴縣的大成國隆國公黃鼎鳳更是特地撤出其原先駐地,以對太平軍表示禮讓。
不過可惜的是,由於天地會叛亂武裝鬆散慣了,大都不願意放棄自己原來的組織和理念,也由於當時石達開仍然堅持太平天國要求所有部眾都接受統一的組織和理念的原則,石部太平軍與廣西天地會組建的叛亂武裝只能暫時合作而難以長久,理念之爭在哪個時代都是大問題。
而隨著廣西前線清軍加強攻勢,後續兵力源源不斷投入戰場,戰爭潛力基本上已快被掏盡的廣西叛亂武裝勢力的生存環境迅速惡化。
先是1861年6月盤踞上林的天地會兼大成國大佬李錦貴病逝,其部眾群龍無首又發生嚴重內亂,在清軍的圍剿下迅速散亡。
而賓州和宣化的李青靛謝必魁更是先後降清,李青靛甚至企圖誘擒賴裕新作為自己投降清軍的投名狀,不過賴裕新機警躲過一劫,可就是如此也驚出石達開一身冷汗。
周邊環境迅速惡化,似乎身邊友軍都有轉化成敵人的可能,石達開和其部下的處境更加危險和困難。於是他果斷的率軍撤出賓州,回到自己的故鄉貴縣。
而在貴縣,他曾與當地龍山天地會叛亂武裝首領李福猷配合作戰,不久後李福猷見大勢不妙更是率部直接加入石部太平軍,從此成為石達開麾下僅次於賴裕新的獨當一面的重要將領,算是不利局勢下的好訊息吧。
1861年8月,兩廣清軍聯合入桂湘軍攻陷了大成國的國都秀京,大成國首領陳開率部突圍後準備前往貴縣與石達開會合,途中被俘。
他的餘部中有三萬人加入了石部太平軍,其餘則大都彙集至大成國將領黃鼎鳳旗下。
大成國的突然淪喪使石部太平軍的處境更加孤立,如不迅速衝出廣西,則很可能重蹈大成國覆轍。於是石達開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對新加入的三萬人馬的整編,於9月上旬率4萬餘人西出橫州後兼程北上。
石達開離開橫州後,取道崑崙關,一路沿桂黔邊界的捷徑北上,經思隴澤,上林,忻城,慶遠,洛東,羅城至融縣,選擇這樣一條路線一是為了和清軍搶時間,二是考慮到兩省交界地帶防務通常比較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