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部分(3 / 4)

小說:新列強時代 作者:曾氏六合網

成清軍實力大損,而這時陝甘饑民也揭竿而起。甘肅回民叛軍在這種情況下就更強大起來。

1866年初左宗棠接任陝甘總督,其深知回民軍和捻軍聯合後更加難以對付。因此他向朝廷進陳方略說:“方今所患者,捻匪回逆耳。以地形論,中原為重,關隴為輕;以平賊論,剿捻宜急,剿回宜緩;以用兵次第論,欲靖西陲,必先清腹地,然後客軍無後顧之憂,餉道免中梗之患。”

之後又上折說:“進兵陝西,必先清關外之賊,進兵甘肅,必先清陝西之賊,駐兵蘭州,必先清各路之賊,然後餉道常通,師行無梗,得以一意進剿,可免牽掣之虞。”

第680章造勢

左宗棠所訂方略的核心是“先捻後回”、“先秦後隴”,關鍵則是“不令捻回合勢”。

10月至11月間,西捻軍和回民叛軍取得了連克陝西安塞(今安塞南)、延川、綏德等城的勝利。同年12月中旬,西捻軍為救援東捻軍,由宜川東面的壺口渡過黃河進入山西,回民叛軍在陝西處於孤軍作戰的不利地位。

在清軍節節進逼下,回民叛軍轉取守勢,情況十分被動,以致鄜州、宜君、三水、綏德等地相繼被清軍收復。

1867年11月,左宗棠參加鎮壓西捻軍以後回到西安。陝西大局已定。

左部在陝西行動比較順利,可是在甘肅日子就不那麼好過了。

1867年11月,左宗棠以陝西大局已定,便加緊進行進軍甘肅的各項準備,擬定“三路進兵之策”,分三路向甘肅進軍:

劉松山率部由綏德西進,直指金積堡,是為北路;李耀南、吳士邁率部由隴州、寶雞趨秦州,是為南路;左宗棠和劉典率軍自乾州經邠州、長武赴涇州,是為中路。其中,北路是重點進攻方向。

金積堡位於靈州西南25餘公里,東通花馬池,南通固原,西靠黃河,是馬化龍部回民叛軍的中心。

左宗棠在作好一切準備之後,便大舉向甘肅回民叛軍進攻。

第二年秋天,北路清軍劉松山部進抵靈州,9月8日攻佔吳忠堡東西的郭家橋。中路清軍則由固原、平涼北進,左宗棠進駐平涼,從而形成對金積堡的大包圍態勢。

在南線,清中路軍佔領預望城、黑城子、李旺堡等村堡,守衛該地區的陝西回民叛軍紛紛向西撤離。甘肅回民叛軍馬萬春部無法阻止清軍前進,同心城、韋州堡一帶叛亂回民大部投降清軍。中路清軍於11月中旬進至金積堡西南秦渠一帶,距金積堡僅5公里。

北路劉松山部在中路清軍策應下,奪取靈州城,打通了後路,從而完成了對金積堡地區的包圍。

從12月起,清軍在金積堡外圍與叛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清軍採取步步為營的方針,相繼攻佔了吳忠堡周圍和金積堡北面的堡寨。

回民叛軍依託秦漢二渠,挖壕築牆,步兵憑牆防守,騎兵則主動出擊,忽東忽西,不斷襲擊清軍後方。12月11日,清軍總兵簡敬臨率楚軍突入回民軍陣地,被叛軍包圍,士卒死傷甚眾,簡敬臨等也被擊斃。

但是,回民叛軍的處境非常困難。金積堡東西兩面的險要地永寧洞和峽口均落入清軍之手。峽口在堡的西面,是黃河青銅峽口,也是秦漢二渠的渠口,永寧洞是山水溝(今山水河)透過秦渠涵洞的地方,秦漢二渠在此匯合,北流至黃河地理位置十分關鍵。

不久回民叛軍從河西履水過河,奪回峽口,並打敗前來進攻的清軍。與此同時,回民叛軍在永寧洞方向也發動進攻。

之後一段時間,回民叛軍千餘人從金積堡東南突然進至秦渠南,佔領石家莊和馬五寨幾個村堡,搶修防禦工事。石家莊扼秦渠之要,劉松山得知石家莊被佔,連夜率部來攻。回民叛軍急忙退至馬五寨繼續抗擊,不久後劉松山在進攻馬五寨時中彈而死。

清軍進攻連連受挫,士氣日低,回民叛軍乘機發動反攻。叛軍一部由馬正綱率領由寧州、正寧進入陝西三水,馬朝元也率部由金積堡出寧條梁(今陝西靖邊西),兩支隊伍在甘泉會合,東攻韓城、郃陽。與馬化龍有聯絡的河州、狄道回民軍也攻佔渭源直逼鞏昌,使甘肅戰局為之一變。形勢對叛軍十分有利。

但是,由於回民叛軍缺乏統一的領導和指揮,各自行動,不能有效地協同配合,所以有利形勢逐漸喪失。進入陝西的叛軍在清軍的追堵下,力量受到很大削弱,只得退回甘肅。

在金積堡地區,馬化龍對朝廷抱有幻想,幾次向清軍“求撫”,遭到拒絕後,又分兵四出,沒有集中兵力給來犯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