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根本看不到一個老百姓的身影。
為了清除後顧之憂,劉泰到達廣寧縣城之後,下令豎壁清野,所有百姓全部遷往後方,一切生活所需,百姓自己先貼上,戰後再由官府照價賠償。
百姓知道,此戰關係重大,若戰敗,則大漢的威嚴盡失,前番取得的榮耀,都會化為水中泡影,消失的無影無蹤,此時,絕對絕對不能給劉泰添堵,更不能給劉泰找麻煩,甚至廣寧城中的一些畜牧大戶,無條件的把所有牛羊都送到了劉泰軍中,也不打招呼,更不說姓名,直接帶著人離去了。
在國泰民安的時候,漢人是最看重蠅頭小利,商人更甚,而在戰亂的時候,漢人的團結力量,是所有民族都無法相比的,他可以奉獻出自己的牛羊,奉獻出自己的家產,甚至可以奉獻出的生命這就是漢人屹立世界數萬年,從未被淘汰的漢人有艱難,但過後,漢族還會散發出新生的氣息,只要漢族還有一口氣存在,就絕對不會消失,因為這是一種血脈傳承,一種精神傳承外族可以奴役,可以征服,可以血洗,但在漢族之魂覺醒時,不論是誰,不論是哪個種族,都無法阻擋,無法匹敵這就是漢人偉大的漢民族
冷冷清清的街道上,劉泰與郭嘉二人在親衛的保護下,緩緩走向城外五六里處的長城防線,劉泰不喜歡坐馬車,也不喜歡天天騎在戰馬之上。
身為將軍,怎會不喜歡騎戰馬?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為劉泰聽說了一個小笑話,那就是鮮卑族內男子,尤其是常年為兵的騎士,有三分之一因為常年騎在戰馬上,導致不舉
小笑話,但也可以看出鮮卑之所以族群發展的太過緩慢的原因,也可以看出,為什麼胡族多次因為騎兵的優勢馬踏中原,但卻無法長期統治,因為胡族騎兵愛馬,把馬當做生命的伴侶,在無非必要的情況下,可以說根本不用馬鞍,當然,戰時例外。
最先出現的是高橋馬鞍,高橋馬鞍的出現時間,和誰發明的,暫時就無法考察了,不過據猜測應該是大匈奴時期的產品,而且北匈奴被漢朝打敗西遷後,在歐洲就開始出現了高橋馬鞍的雛形,當然,這些高橋馬鞍剛剛流傳到歐洲時,主要是歐洲上層貴族在使用,而這也是普遍的定律,貴族永遠是有特權的,當貴族普遍之後,才會傳到下面。
從此可以看出,草原民族早就有馬鞍的出現,而馬鐙也不是沒有,只是馬鐙和馬鞍出現的時間,有點距離,而且漢代的馬鐙普遍都是單邊的,主要的作用就是方便上馬身,並沒有穩固人身的作用。
既然馬鞍是草原民族發明的,為什麼鮮卑騎兵又不喜歡用馬鞍呢?因為在草原民族看來,若用了馬鞍,就如同和親人(戰馬)失去了聯絡,無法真正的融為一體,成為最勇猛的騎士,而每次鮮卑舉行盛會(過年)時,都會有馬戰助興,而此時騎士之間的對碰,也是不用馬鞍的。
若長期習慣了馬鞍,沒有馬鞍的時候,就會很不習慣,甚至於馬上轉動一下身體都很困難,以騎兵為榮耀,為主要戰鬥力的草原民族,自然不會願意這般,雖然當權者為了提高戰鬥力,三令五申要底下的騎兵必須在作戰時或者平常的時候都要配備馬鞍,但問題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是嗎?
“主公,在冬季鮮卑的弓騎威力嚴重下降,若無弓騎手,鮮卑如何與我軍對戰?雖然說我軍的弩箭威力也會減弱很多,但勉強還可以使用,並沒有那麼嚴重啊。”看到野地上有幾個豪俠軍成員,手中拿著弓箭在那抱怨著什麼,郭嘉皺了皺眉頭,突然想到鮮卑的弓騎兵,出聲詢問道。
眾所周知,弓弦沾水後就會鬆軟,甚至於報廢,身為馬上民族,而且還是以弓騎兵為主站力量的鮮卑部族,難道不知道這一點嗎?或者說他們有解決的辦法?否則在這寒冷的冬季,鮮卑吃飽了撐著南下啊?
“不可能,自古以來冬季就是弓騎兵的噩夢,本將軍認為驅使五族南下的最大原因不在草原內部,而是我中原”劉泰思索一番後,想不起來後世有什麼應對這個問題的辦法,斷定肯定是某種利益驅使著五族聯合。
“若是中原的話”郭嘉皺了皺眉頭,這乃是草原民族數百年都無法解決的難題,即使智謀通天,一時半會之間,也不可能想出應對的辦法。
“難不成是張角聯絡上了草原五部?願意起事之後割讓一定的疆土給五族,五族才會答應南下拖住我軍?”郭嘉仔細的思索一番,認為這是最大的可能所在,但問題是,賣國割地,這可會讓人戳脊梁骨的,張角若要取天下,最重要的就是在民心所向,若是失了民心,張角還玩個蛋啊?
劉泰神色沉重的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