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可以創收,二來普及科技知識,提高民眾的文化素質,可謂一舉兩得。廣大百姓、民間匠人未必能夠讀懂《夢溪筆談》,但一定能夠讀懂《夢溪新書》。民間對白話《新書》非常歡迎,來訂貨購買的人那是相當多的。後來各地書局也在印製,一起推而廣之,使《新書》的足跡遍及千山萬水。
劉通的這一舉措無異於原子彈爆炸,古往今來從未有過白話著作面世。劉通這一招行的是險招,為了民族的未來,這個險值得一冒。劉通為天下之先,不久引來保守人士的抨擊。
劉通對那些老夫子予以回擊:有誰規定只能用文言出書,有誰規定不能寫白話。古之聖賢有說過這話嗎,律法有禁止嗎?這麼一本能夠讓我中華強國的書,為何不讓民眾知道?不讓民眾知道此書,不想讓中國強大,是何其愚昧。
關於白話和文言的爭論持續了好久,有支援的,有反對的。要是以絕對人數論,當然是支援贊成的多,因為平民百姓遠遠多於士族文人。但以分量而論,又以士族文人更重。北宋人文思想相對活躍,宋朝太祖又曾定下規矩,不以言官獲罪,何況《夢溪筆談》既不是反書,也不是**,而是集北宋各項之大成的科普讀物,為先皇所首肯。劉通這個劃時代的壯舉,並沒有給他帶來滅頂之災,而其影響是深遠的。
劉通忙於農工諸務,差點延誤了一件大事的處理。這件事就是如何消弭梁山隱患。
八八 前奏
這日,宋江把文稿交給劉通。劉通讓他坐下,對他說道:“濟州兵明日抵達鄆城,公明對剿賊有何看法?”宋江看看劉通,欲言又止。劉通:“不必顧慮,有話儘管直說。”
宋江:“請恕卑職斗膽。我以為,賊寇之中除了少數頑劣不化、十惡不赦之徒,其餘人眾或被裹挾,或是盲從。對此二種賊寇,當取不同策略,以分化瓦解,收事半功倍之效。”說到這裡,稍停一停,見劉通示意繼續,遂曰:
“兗州、濟州之地,平原山地錯雜,賊人散處各地,甲地剿之,逃往乙地,乙地剿之,流竄丙地。如若一舉殲滅,還需山東境內一致行動,西路以及河北官軍扼守外竄之道,此為甕中捉鱉。”
劉通面帶笑容,宋江不知何故,臉現疑問。劉通南下之前所作的部署,便是如此這般。劉通對他說道:“公明說得在理,你且再說下去。”
宋江:“濟州轄地,以梁山綠林勢力最大,去年春天才700人,如今已達1000餘眾,官兵數次進剿,奈之不何。”
劉通:“為何如此?”
宋江:“下官以為原因有三:一、梁山有水泊之利。二、梁山賊寇結好一些愚昧鄉民。平素只劫過往客商以及鄰近惡霸劣紳,官兵進剿之時,無知村民為其暗通訊息,官兵耳目不聰,屢吃暗虧。三、去年有個禁軍教頭林沖加入梁山,當地官軍無人可敵,賊勢愈張。”
劉通:“梁山之患,以何策應之?”
宋江:“愚見以為,由外而內,先斬其枝葉,再搗賊巢。對周邊村民曉以厲害,令其不得私通賊匪,否則以匪徒論處。而後選一猛將率重兵進剿,當能奏效。”
宋江所獻之策,路數是對頭的,只不過殺戮極重。殺敵一萬,自損三千,這是針對己方優勢而言。而梁山1000餘人,又佔地利,若要拿下,要消耗多少兵力,濟州、鄆城禁得起折騰嗎?再者,群眾工作是那麼好做的嗎?梁山方圓數百里,那得多大的工作量,要將周邊百姓盡數趕出梁山地區,趕得光嗎,百姓會答應嗎,要花多長時間呢?
劉通:“公明專心政務,頗有見地。咱們做事,不僅要考慮成敗,還要以百姓為念。好好努力,一定會有出息的。”
宋江受到鼓舞,又感知遇之恩,作揖相謝:“謹遵大人教誨,卑職願追隨大人,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次日,王波等人領兵600抵達鄆城。鄆城為防梁山盜賊,原有駐軍1000餘人,二軍合計1600餘人,在數量上已經超過樑山人馬。隊伍整合後,全軍分成四隊,每隊400人,王波為統兵官,孫贊、陳文標各領一隊,另二隊由原駐軍頭目統轄。王波整肅軍紀,旦夕操練,所謂臨陣磨槍,不亮也光。
探子將鄆城情報送回梁山,梁山頭目王倫等人大笑:“三千官兵,還被我梁山弟兄打個落花流水,區區一千六百人,就想拾掇水泊梁山,真是笑掉大牙。哇哈哈哈哈!”
林沖:“此番不同往日,據聞新任京東路節度使劉通統兵有方,練兵得法,一千兵到其手上恐不亞於五千兵。觀其濟南、鄆城所為,此人絕非等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