孃的能耐,不等她提及,便主動將珍藏的那幅雙面繡送去了汀蘭閣。
那是一幅小插屏,一面是草地黃貓撲蝶圖,一面卻是白貓,一樣的動作,不一樣的顏色。
姜琴娘如痴如醉的琢磨了好幾日,然而只憑肉眼去看,是看不出內裡針法走向的,她倒是想一剪子剪開來瞧,但到底下不去手,畢竟蘇家只有這麼一幅。
楚辭那頭不曉得聯絡了誰,倒是找了幾本有關針法的古籍孤本來,姜琴娘細細研讀,雖然還是不曾吃透雙面繡,可還是收穫良多。
與此同時,新開的布帛坊在江淮郡都打了名頭,每日店裡接下的單子多不勝數,姜琴娘不會幹貪多嚼不爛的事。
所有的單子來,她只選出兩三成,其他的全退了回去,明著有銀子她也不賺。
旁人不太明白她的想法,楚辭卻是清楚的很。
他曾見過那些單子,但凡是姜琴娘接下的,不是官勳家眷就是富紳名流,這些人關係攀上了,用處不可小覷。
繡坊的繡娘每日都有活計,活兒乾的越多,月底兜裡的月錢肯定就越多,涅槃重生的布帛坊煥然生機,竟是比之從前都還紅火。
繡坊裡一應上了路子後,便不用姜琴娘再多操心,她挪出更多的時間練習炭條畫。
一晃到了十月,中途雲家雲泱和雲雒上了京城,約莫是得到了什麼訊息,姜琴娘並沒有刻意去打聽。
在炭條畫練到瓶頸,再難有進步之時,她聽了楚辭的建議,準備去織女窯看看。
所謂織女窯,是蘇家養著的一批織女,這些人除卻織普通的布料,更多的還是織月華錦之用。
畢竟普通得布料,蘇家經營這麼多年,不用大批次的自己紡織,每年固定的月份,會有管事帶著人去大量採買。
低價、量大采買,再提一兩成的價賣出去,所賺不多,可對於一個綢緞莊來說,又是必須要做的買賣。
織女窯在蘇家老宅,距離羅雲村兩個山頭的山谷裡頭,這個窯裡全是蘇姓人家,往上數幾代,根出同源,都是一家人。
故而,蘇家並不擔心出現胳膊往外拐的情況,蓋因谷裡頭還有德高望重的長輩管著。
姜琴娘帶著楚辭還有蘇重華並蘇瑤去了一趟織女窯,到了地兒,她陪著蘇重華去了祖祠祭拜一番。
她沒有資格進祖祠,只在門口等著,上香跪拜的事,全是小孩兒一人走進去完成的。
蘇瑤也沒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