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部分(3 / 4)

部分的有準噶爾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杜爾伯特部、輝特部。其分佈地區東自阿爾泰山,西至伊犁河流域。

上述蒙古各部大多逐水草而居,從事遊牧,政治上處於互不統屬的狀況。各部落之間為了掠奪牲畜、土地和財產、爭奪統治地位,常常發生矛盾,互相殺戮、征伐。為了保護自己,壯大自己,免於為對方所統治和奴役,後金強大後,這些部落紛紛和後金政權建立聯絡,其中就有衛拉特蒙古。

建州女真興起於赫圖阿拉,控制了女真各部。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並逐漸向內蒙古草原進行擴張。蒙古察哈爾林丹汗(虎敦兔汗)雄踞一方,也有重新統一蒙古的雄心。位於後金和察哈爾部之間的科爾沁六部和喀爾喀五部,成為雙方爭奪的重要物件。科爾沁部部長明安和喀爾喀部的錫伯、卦勒察兩部曾參加反建州的九部聯軍,失敗後科爾沁部嗣部長奧巴首先服於後金。林丹汗率部逾興安嶺攻奧巴,被後金軍敗於趙城(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境內)。喀爾喀五部中的錫伯、卦勒察兩部也先後為後金和林丹汗攻滅,其餘巴林、翁牛特、扎魯特三部亦相繼臣服於後金。後金還誘使作為察哈爾東部前鋒的土默特、敖漢、奈曼、喀喇沁四部離林丹汗而附已,林丹汗勢力曰削。

明崇禎元年,後金兵大破林丹汗於錫爾哈、錫伯圖、英湯圖一帶(今內蒙古林西至克什克騰旗一線),林丹汗勢力被逐出西遼河流域。崇禎五年,後金主皇太極會同歸附的蒙古各部大舉進攻林丹汗。後金軍冒雨西進,越興安嶺至達勒鄂漠(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來若爾)。林丹汗不意敵軍突至,渡上都河西奔,部眾沿途散走十之七八。林丹汗逃至喀喇莽乃(今內蒙古商都),聞追軍將至,倉猝走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又西渡黃河而南。後金軍在追擊中飛騎散釋出告,瓦解察哈爾部眾。皇太極進歸化城後,兵騎四出,俘獲甚眾,土默特餘部亦降於後金。明崇禎七年,林丹汗在青海去世。次年,後金軍繼續進攻察哈爾餘部,林丹汗之子額哲奉母獻傳國璽歸降。鄂爾多斯部也為後金所並。至此,漠南蒙古全部統一於後金。

衛拉特蒙古系漠西蒙古的總稱,呼倫貝爾大草原屬於衛拉特蒙古族的一支,他們屬於杜爾伯特部,其實也是過去科爾泌蒙古人的根基,科爾泌在蒙語中本來就是草原之箭,護衛者的意思,只是因為後來的一些原因遷徙至科爾泌草原一帶。而杜爾伯特部最強大的首領分別是清廷冊封的鎮國公色楞,還有噶爾瑪。呼倫貝爾大草原是色楞的領地,胡和魯正是色楞的弟弟,他負責呼倫貝爾的南部草原。

色楞與噶爾瑪都曾經隨清軍入關,並在清軍征服各蒙古部落的戰鬥中屢立戰功,周虎臣討伐杜爾伯特部其實名言正順。

其實,都是出身黃金家族或貴族後裔,但多年的爭鬥和互不統屬造成蒙古部落之間紛爭不止,而距離大明邊境最近的蒙古部落由於生存的原則總會左右搖擺。誰更強就會投奔誰,明廷現在兵鋒更盛,夾縫中生存的漠南蒙古等於做出了選擇。

“呼倫貝爾草原的領地將來怎麼辦?”周虎臣對蒙古人很瞭解,漠南蒙古自己征服漠西蒙古並不現實,如果加上自己呢,結果已經不用問。

“但憑大帥吩咐。”巴達禮一陣狂喜。

周虎臣的意思其實已經表明,擴充套件領地,增加牧民人口是每一個部落的夢想,周虎臣的誘餌太大了,呼倫貝爾的草原廣闊而肥美,加上山林面積,這已經是無邊的誘惑。

周虎臣微微一笑說出了自己的方案:“我需要的是征服,因為距離較遠,所以,呼倫貝爾草原可以有新的主人。但在朝廷冊封之前必定要派來使節,需要速戰速決,呼倫貝爾草原的秩序需要有人維持,因此,土謝圖汗認為並旗怎麼樣?”周虎臣早有預案,留著呼倫貝爾根深蒂固的本地首領還不如建立新的秩序,那樣更利於自己控制。

這和建州人利用蒙古人的征伐一樣,但區別在於,周虎臣丟擲的肉更肥也更實惠。

巴達禮坐不住了:“大帥英明!兩旗領地併為一旗未嘗不可,牧場就是牧民的家,收拾起帳篷就可以遊牧。據牧民來報,大帥的補給就要到了,何時出兵請大帥儘管吩咐。”

“牧民的遷徙本帥管不到,哪位頭人去呼倫貝爾本帥也管不到,但土謝圖汗忠於朝廷,甘願為朝廷先驅的事情本帥自會上報給朝廷,到時朝廷自有封賞。”

我給你們一個呼倫貝爾,你們就要給我賣命,這天經地義,但呼倫貝爾被瓜分的事情與我無關,是你們蒙古人自己之間的紛爭,誰佔領了就屬於誰,也可以自己協調。我負責將來的冊封,這就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