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部分(2 / 4)

談還在繼續,沒有什麼旌旗招展,更沒有什麼下戰書的橋段,明軍一往直前的奔著濟爾哈朗的大軍鋪了過來。

是鋪,也是撲,之所以濟爾哈朗稱為鋪是因為明軍的戰線太寬了,寬的在露出嫩綠的荒野中就像無邊無際。

“這叫散兵線,今天用的是三排散兵線,這個散兵線好哇!以後它將成為戰場的主流!”

周虎臣有些容光煥發,他伸手指著黃得功不明所以的長長陣線開始給他解釋。

雖然場面驚人,可惜。。。太薄弱了!

“散兵線就散兵線,反正不會敗就行!”

大違常理!可週虎臣大違常理的事情做得太多,黃得功免疫力很強,周虎臣不會錯,既然他這樣說就有他的道理,至於道理的詳細情況,黃得功懶得去理解。

“散兵線的優勢在於速度,輸出火力和防禦方面稍顯沒不足,所幸這不足還有後面的迫擊炮手來彌補,建奴敢反擊嗎?只是在拖延時間罷了,這個散兵線已經夠了。”

因地制宜,借勢而為,周虎臣需要速度,所以選擇了這個散兵線,而這個散兵線其實並不弱;三排的火銃手是一加二的組合,銃手在前,裝填手在後,這些裝填手還要負責一些作戰事宜,他們即是火銃手也是擲彈手,另外,一旦需要他們還將擔任盾牌手和近身搏鬥的戰士。這種組合加上後面的迫擊炮手,對付濟爾哈朗的殘兵敗將綽綽有餘。

周虎臣這散兵線用的有些超前,可黃得功不知道,他只是知道。。。周虎臣解釋的不錯,所以黃得功點頭,不停的在點頭。

濟爾哈朗看著眼前長的有些駭人的作戰方式,周虎臣太託大了,這樣的腦殘戰術也敢用?想歸想。。。但濟爾哈朗也明白,就是用這種腦殘戰術他也不是周黃聯軍的對手,因為他手下現在實在是沒人。八萬士兵不少,可惜的是。。。八旗的所有軍隊和蒙古的騎兵加在一起都不到一萬。

除了漢八旗的那些士兵,實際上以現在的情況剩餘的漢軍都不可信任。

無論如何都要一戰,敗不要緊,只要能拖延一些時間就行,這就是濟爾哈朗的任務。

雙方的戰鼓幾乎同時響起,周虎臣的散兵線在壓上,而清軍的作戰方式竟然可笑的發生了一個改變,所有步卒組成了幾個巨大的方陣。前面是盾牌手,而盾牌手後面是長矛手組成的人海,弓手則是間雜在長矛手之中或位於他們身後,兩翼遊騎在蠢蠢欲動,這種作戰方式怎麼看怎麼象過去的明軍在佈陣。

建州人的步戰能力非常強,其實所謂的建州弓馬強悍是建立在步兵作戰能力之上。清軍並非以靠騎射打天下,對蒙古輕騎靠的是重騎兵衝鋒,而對明軍騎兵也是重騎衝鋒,對明軍步陣,其實靠的就是下馬步戰。清軍靠騎射擊潰強大對手之戰從未出現,所謂對明軍的騎射制勝是一種曲解,建州人其實還是靠的下馬步戰能力,而其優勢就是弓手的能力和悍不畏死的作戰風格。當然,這種人人奮勇當先的強悍作戰風格與制度有關,也和嚴酷的軍紀有關,和建州人的生存條件有關。

建州人自皇太極執掌權柄後,皇太極改變了對漢人的使用,而隨著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建州人的兵力和攻城拔寨的能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正是這種作戰風格和人數、制下土地和資源的不斷增加讓建州人真正的開始崛起。

清軍的軍陣很厚,這種厚重充滿著一種冷兵器時代的美感。

周虎臣看似薄弱的散兵線在迅速移動,而清軍組成幾個巨大的方陣一動不動,顯然要用不動如山來應對。

對付這種厚重的集團軍最好的方式當然是炮擊,而不是散兵線,這個道理周虎臣明白,他的手下炮手指揮們也明白。

隨著兩軍距離的拉近,早已在後面等待多時的周虎臣手下炮手突然出現在散兵線的前面,而被超越的散兵線速度明顯降了。

“最後的時刻!”

眼前隱隱可見的明軍炮手讓大清攝政王濟爾哈朗感嘆了一聲,其中不乏恐懼的意味。是這支軍隊的最後時刻?還是大清國在關內的最後時刻?還是他自己在在這個戰場的最後時刻?

也許是兼而有之,反正對濟爾哈朗來說敗局已定。

周虎臣的炮手們作戰經驗豐富,距離感很強,對付這種厚重的軍陣他們非常喜歡,殺傷力才是真道理,人多就如同草密容易割一樣,密集的人群是炮手們的最愛。

為了向這些最愛表現自己的敬意,周虎臣的炮手行動異常迅捷,短短時間,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小火炮已經昂首向天,而炮手們雙手緊緊端著彈丸靜候開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