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部分(1 / 4)

小說:風流唐帝國 作者:花旗

李儼慢條斯理的用帛巾擦乾淨嘴巴,一把將帛巾丟給親兵。揮揮手,揮退了諜報官,轉過身來。

見賬內眾人都已經用餐完畢,於是開口道:“大家都吃完了吧?吃完了就陪朕出去走走。”說完當先朝賬外行去。

來鵠等人連忙稱是,站起來隨在李儼身後。

賬外,連營千萬。連綿不絕。無數旌旗在空中招展,景象頗為壯觀。

李儼手下軍隊地營帳,是參照了後世的軍用帳篷,重新設計製造出來的,與其他節度使軍中的帳篷不同。

後世的軍用帳篷,能夠在極地這樣的極端環境中使用,可見其先進。李儼這設計出來的帳篷,雖然比不上後世那樣的效果,卻也遠遠勝過當世地帳篷。不但攜帶方便,安裝簡便。更是安全可靠。

實際上。在李儼結合了古今的帳篷特點之後設計出來的帳篷,只要將其材料換成後世的特種帆布。再加上其他的特種材料,在沒有現代化裝備的情況下,其效能還要勝過後世地帳篷。

這樣的帳篷,與其他的帳篷造型迥異,一看就知道使用者與其他帳篷的使用者不是出於一個系統。

李儼畢竟是皇帝之尊,他的大軍營地被包圍在其他節度使營地之內。而在李儼的營地中,看起來一模一樣的帳篷,卻有著種種細微的差異。這些差異,只有內部的人才能夠知道。如果一個外人進來的話,將會發現,他彷彿進入了一個迷宮之中,到處看上去都是一模一樣地。即使是昨晚那些節度使前來議事,也需要有人領路才能夠出入,否則只能迷失在營地中,最後被當成心懷不軌者而被擒殺。

這樣做地目的,是為了保護軍中地中樞戰略要地。畢竟在李儼的軍事教學中,關於特種作戰、斬首行動之類的東西,佔了很大的篇幅。自然從他手下學成的將領們會學以致用,也就形成了諸如此類的種種安全措施。

李儼的御賬處於大軍的中心。

在大軍的中心,是參照梅花營的立營方式而改編出來的六出梅花營。這一立營方法是將七大營帳群集中起來。六個營帳群在外圍形成六瓣梅花的圖案,將剩下的營帳群圍在正中。

李儼的御賬,就是在這七大營帳群中。地點每天都有變化。其變化也是沒有規律的。這裡的每一個營帳樣子都差不多。即使是御賬,也跟其他的營帳樣子差不多。

等等等等,凡此種種,其安全措施之完善,可以說是無懈可擊。李儼在其中是絕對安全的——當然條件是李儼一直呆在營帳中不到外面去。

比如說現在,李儼在外面散步著,就已經走到了營帳之外。

唐軍的立營地在渭橋畔,實際上渭橋南北岸都有唐軍地營地。渭橋被唐軍的營地包圍在了其中。

唐代,渭河上有東、西、中三座渭橋。唐軍的駐紮地,就在西渭橋畔。

西渭橋,又稱之為咸陽橋。橋南端附近,有八件巨形槽形鐵板,每件由三塊大小相近的矩形鑄鐵板相接鑄成。西渭橋即漢代的便門橋,始建於西漢後元元年(前143年)。因橋與漢長安城西南頭第一門—章城門遙遙相對,而此門又稱便門。故有此名稱。至唐代又稱為西渭橋,這是人們對漢、唐長安城附近渭河上的三座橋,因其地進位置的不同而冠之地名稱。西渭橋是漢、唐朝時期由長安通往西域、巴蜀的交通要道。杜甫《兵車行》:“爺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即指此橋。唐太宗即位不久,與突厥頡利可汗曾會盟於此橋。在唐代,西渭橋也是送客惜別地地方,唐朝王維《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亂,玄宗奔蜀,橋被楊國忠放火燒燬,唐末廢棄。

在後世歷史上,西渭橋在明代更被建設成了渡口,人稱“咸陽古渡”。渡品處建有一座木橋,通隴通蜀,過客眾多,為秦中第一渡。‘咸陽古渡‘為古長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處於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有著“長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蘆花滿載舟”的美麗景色。

站在西渭橋上。這些資料一樣樣的從李儼腦中流過。追想從現在到千年之後,中原大地與長安城遭受的種種苦難,一種滄海桑田的感觸油然而生。

來鵠等人靜靜地立在李儼身後,看李儼在思考著什麼,都沒有上前打擾。在李儼身邊,李天等十六鐵衛緊緊跟隨。再遠處,大批赤衛軍將士將渭橋圍得水洩不通,警惕的觀察著每一個接近或者意圖接近渭橋的人。在渭水上,更有士兵駕著小船,在上下游來回巡遊。增加萬一有危險發生的預警時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