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忽必烈此時真的是無暇南顧了,至少會顧及江南的統治力度。誰也不會想到他以自己在後世知道的點點滴滴,加上實際的情況佈置這個局勢會給忽必烈造成多大的困惑。
海都和乃顏在歷史上都是屬於破壞元朝根基的主要原因之一,海都等興兵同忽必烈長期對抗,迫使忽必烈全力應付,耗盡大量的人力、物力,東亞、中亞、西亞人民大量流死亡,田野荒蕪;同時也擴大了成吉思汗家族的內訌,進一步加深了各汗國的分裂。
在姜明所經歷的歷史上,忽必烈還是在江南北平定之後再應付他們,就那樣還是耗費了無數的力氣,而且海都還生生的把忽必烈給耗死之後,還持續攻擊元朝很很多年,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厲害了。
而乃顏的提前發動會不會導致他的提前滅亡,這個就不是姜明所能考慮的了,他要的就是這個時機。
現在赤紅軍已經是整裝待發了。由於近兩年沒有經歷過太大的戰事,姜明也沒有再對江南各地進行攻擊,為的就是一擊而中。不讓元軍搞明白自己的真正實力。
現在赤紅軍已;發展到正規水軍八萬人,蕃兵兩萬人。號稱十萬。攻擊配備四百艘武裝戰船。姜明自己也不知道從哪裡想出來一個制式的詞彙。打破了原有的大宋水軍配置規定。做了新的改制。
四百艘武裝戰船,每艘戰正規編制二百名水軍,五十名蕃軍。每艘戰船之上配備了五十們鋼炮,炮彈是張鶴研製出來的落地開花彈。
武裝戰船每為一伍,十艘為一隊。五十艘為一軍。赤紅水軍攻擊計八軍戰船,每艘戰船設伍長一人副伍長兩人,其中一人司行船、一人司作戰。伍長局中指揮。
此時的玻璃已經大成,作望遠鏡已經下放到各伍長手中,另外,伍長配置親衛一個班,不算是作戰序列,只是在緊急的時候保護伍長平時作戰時,負責旗語收發事宜。
戰之上水軍一百人負責操炮,必須堅守崗位。不得擅自離開。而另外一百人近防,若是上岸,可跟隨蕃軍上岸廝殺。
蕃軍開始本來從臺灣地部落中抽出為大宋效力之獵戶。但是最後由於需要地人手眾多。姜明只能從各軍中選出善戰之人添置。充當地海軍陸戰隊之責。若是船隻靠岸。需要搶灘登陸時。就是要衝鋒在前。搶佔有利地形。
然後。戰船之上剩餘地一百水軍送車炮上岸便於攻城奪寨。另外。每個水兵裝備宋刀兩把。新式手弩一柄。無羽鋼釘五十枚子護甲坎肩一件。手雷六枚。
每個蕃兵裝備大宋刀一把式手弩一柄。無羽鋼釘五十枚。手雷八枚。雙層鍊甲一副。而無論是水軍還是蕃軍都統稱赤紅軍。依宋時稱謂。每十人為一伍。五十人為一隊。隊長配置望遠鏡一個兵二人。
每艘戰船上都有儲備了十門左右地鋼炮。並配置以雙輪車作為移動之物。上岸時伍負責推拉大炮一門。炮彈若干。
這一切都是在近兩年中一點點完成地中。功勞最大地當屬在基隆地軍工基地了赤紅軍地所有配置中。都能看到他們地汗水。比如宋刀來說。在近兩年製造成功。由於在鋼材中加了一些特殊地原料。使其地硬度和韌性達到了當時地一個頂峰。當然。從表面上是看不出來地。形狀由於姜明地主觀意識作祟。
傳承漢時稱為“斷馬劍”地形象。因為姜明在後世參觀過出土地文物。是一種雙手使用地長劍。長達四尺。三尖兩刃。也許就是唐陌刀地直接繼承者。分為大宋刀、宋刀兩種規格。
大宋刀刃長約四尺,柄一尺半左右,為雙手使用,刀身寬四指,厚一指左右。三尖兩刃,刀身淨重五斤餘。最巧妙之處,就是大宋刀仍然有刀鞘,不過刀鞘可以和刀柄對接。組成關刀模樣的長刀使用。
對敵之時遠近皆宜。
宋刀依然延續雙手劍的特點,不過是用於近戰肉搏,而不利於衝鋒之用。比大宋刀要寬上兩指左右。依舊是三尖兩刃,刀身淨重五斤餘。
光是赤紅軍配置宋刀,就要至少五十萬斤精鋼,可想到張鶴他們在基隆的壓力有多麼大了。而且還要製作火炮和手弩等武器,都是極為耗費鋼鐵的東西,為此,在基隆河兩岸又增加了幾十座鍊鋼的爐子。天天黑煙升起可以在十里之外望見,因此,張鶴還為此擔心不少。
不過,很快張鶴就不在擔心了,在內陸形勢越來越好
下,透過泉州、福州,源源不斷的鐵礦運到基隆,省開發的一道環節,何況張鶴還發現,在臺灣基隆附近發現的鐵礦品質也不是太好。
就算是這樣,在兩年的時間內,也只是完成了赤紅軍的換裝計劃,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