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手道:“右僕shè折煞下官了。下官哪裡有這樣的能力?出則為將,滅國安邦,入則為相,治世承平的古往今來只有僕shè您了。”
李靖微微一笑,自矜地搖了搖頭,道:“李某隻不過適逢其會而已。換做他人也一定能做到。再者江山代有才人出,李某已經老了,日後的天下是侍郎你盡展才華的地方。”
李潛剛要開口謙虛兩句。李靖擺擺手道:“侍郎不必妄自菲薄,李某一向不講妄言。結果如何他日自會見分曉。看。”李靖說著抬手用馬鞭指著前方。
李潛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發現侯君集策馬越過了尚書省的大門好幾步卻依然沒有下馬。這時當值計程車卒連忙上前阻攔,侯君集才反應過來,勒住戰馬跳下來,將馬韁一扔自顧自走了。阻攔他計程車卒只能拾起馬韁,將他的戰馬牽走。
看到這一幕,李潛心裡咯噔一聲。
李靖低聲道:“衝撞宮門已觸犯律令。他不下馬越門而過亦不知檢討,雖然看上去是件小事,但心裡分明是不把律令放在眼裡。時間久了也會不將國法放在眼裡,那後果……”
李潛聽了心裡如擂鼓一般,連忙拱手道:“右僕shè言之有理,下官受教了。”
李靖微微一笑,道:“時候不早,李某也該回去休息了。李侍郎,你且請便。”
“恭送右僕shè。”
李靖打馬離開皇宮。李靖雖然當右僕shè,不過因腳有痼疾時好時壞。李世民為了照顧他,特准他如果足疾稍好一些,每二三天可到中書、門下省去辦理政務,若身體不便參加完政事堂的會議便可回家休養。所以,在政事堂吃完飯後,其他人都要回到自己的衙門繼續坐堂處理本衙門的政務,唯有李靖可以直接回家去。
李潛望著李靖的背影心裡反覆翻騰著李靖說的那幾句話,“……越門而過亦不知檢討,雖然看上去是件小事,但心裡分明是不把律令放在眼裡。時間久了也會不將國法放在眼裡……”。李靖從侯君集的一個細節便能推斷出他日後的結局,所謂窺一斑而知全豹,見微知著大抵便是如此了。李潛現在靜下心來仔細想想,前世侯君集造反的主要yòu因便是心中不平。
李潛記得前世史籍上是這樣記載的:侯君集滅高昌國時,由於沒有奏請朝廷便自作主張委任官員,同時還私自掠奪大量的珍奇寶物、婦女,手下將士知道後,競相偷盜,侯君集恐其事被髮,不敢制止。後來有司以此事對其進行彈劾,李世民遂下詔將侯君集等人拿入獄中。後來經岑文字上疏,李世民開釋了侯君集。然而侯君集以為自己兩番出征西域,戰功卓著,應受嘉獎,結果卻因貪汙而被下獄。於是他心生不平,怏怏不樂,漸有反叛之心。
如此說來,侯君集反叛的主要原因是心中不平。拋開有司彈劾侯君集是否有根據,單說彈劾得勝還朝的大將應該是大唐的特sè風俗。早在貞觀四年李靖滅突厥時便遭受過這種待遇,而且還是誣告。李靖是如何表現的呢?當時李靖不加辯白,只是頓首謝罪。後來是李潛上疏借這個機會扳倒了安修仁,使李靖免遭誣告。
李靖為什麼不加變白只是頓首告罪?因為他很瞭解李世民,知道李世民此舉的用意。首先,縱兵劫掠乃是常態。按照府兵軍制的規定,士兵在沙場上出生入死卻很難得到賞賜,只有劫掠敵人才能讓他們發財。這種行徑早已不是什麼稀罕事,許多將領都心知肚明,睜隻眼閉隻眼。因為他們若是管的太狠了,士卒有可能譁變。李靖是主帥,他雖然沒下令劫掠,卻難以保證麾下所有人都沒劫掠過。所以,李世民要以治他罪為由敲打那幫驕兵悍將,免得他們尾巴翹上天去(李世民:李靖是你們的主帥又立下了蓋世奇功我都要治他罪,何況你們這些老兵痞?都給我老實點!)。
其次,李世民與承平時代繼位的帝王不同,他很早就獨自領軍,戰功赫赫,滿朝大將幾乎都在他手下當過差。現在他當了皇帝沒辦法再立戰功出風頭,看到手下大將立功出風頭,他難免心裡不舒服。更何況李世民深得“使功不如使過”的三昧,所以他要藉機發揮讓那些大將的功勞變成過錯,一來好方便日後再用,二來也顯擺顯擺自己的威風(李世民:你們這幫傢伙別以為立了功就牛掰了,朕才是最牛掰的那個,誰敢不服氣我就讓他到牢房反省去)。
總而言之,無論是哪個原因,李靖心裡都很清楚李世民不會真的殺了他,只要他不辯白地認罪,讓李世民滿足一下虛榮心,很快李世民就會放了他。
反觀侯君集,史書上評價他“恃寵矜功,粗率無檢”可謂切中要害。如果他不是恃寵矜功粗率無